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正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普及。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课程要素之一。在“互联网+外语教学”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英语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是由生态因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其主要生态因子为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人员。其生态环境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系统中的每个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位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生态位由态与势两方面构成。态指生态因子的生存状态;势指生态因子的发展潜能。态是势的基础;势促进态的变化。本研究依托生态位的“态–势”理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生生态位现状及主要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学生生态位的态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生生态位的势主要包括学习策略能力、思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影响学生生态位的其他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归因、效价、学习风格和语言焦虑等。影响学生生态位的外部因素包括来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系统内其他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定量研究数据的分析,找到影响学生生态位的主要因素。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生生态位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沟通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元认知策略能力、学习兴趣、自我效能及实现途径、其他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生态位的主要外部因素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及其他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生生态位现状为,整体英语水平中等,沟通合作能力不足,信息素养偏低,元认知策略能力不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但未表现出对英语学习足够的促进作用。基于高校专业类型的统计分析显示,理工类高校在学生生态位态的方面和势当中的沟通合作能力、元认知策略能力、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学习环境方面显著落后于师范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基于高校层次的统计分析表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学生生态位在态的方面和势当中的其他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及实现途径方面显著优于其他高校。基于学生生态位层次的统计分析表明,学生生态位的态与势之间在群体层面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且不同层次的学生生态位之间在态与势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定性研究部分为访谈和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部分互为补充和印证。其中,个案研究从个体层面研究学生生态位及影响因素的作用,展示了学生生态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生态学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学生生态位的扩充框架。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生态学的能量分配原则,确定以消除限制因子的作用为首要近期学习目标。其次,采取最优化策略,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力、信息素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自我效能、其他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学习者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对学习资源中的给养进行识别、选择、获取和利用。而且,通过生态因子间的沟通合作,利用大量的给养,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此外,在与其他生态因子的长期协同进化中,获得学生生态位扩充的动力,同时对学习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提高适应能力,为生态位的扩充创造更好的条件。“明确目标、优化策略、发掘给养、长期协同、灵活应对”构成了学生生态位的扩充框架。 结合学生生态位的扩充框架,本研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优化原则,包括整体性优化原则,开放性优化原则,多样性优化原则,个性化优化原则和复杂性优化原则,以提供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生态位的扩充,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