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既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又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与佛不仅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彼此浸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那么,唐代的“诗境论”与佛教有什么联系?唐代诗论的重要形式——诗格又与佛教有怎样的联系? 本论文以唐代诗论对佛教术语的借鉴为切入点,从诗论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论述了佛教对唐代诗论的影响。 在中国古汉语中,“境”原意是指地域边界,指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实体之“境”)。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境”除了表示主观精神体验之外(抽象之“境”),又被赋予了非有非无、包罗万象的新内涵(佛论之“境”)。因而,在佛教和诗歌都很兴盛的唐代,“境”具备了由“佛教之境”向“诗论之境”转化的外在条件和内在依据。 随着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诗歌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诗歌理论的长期积累、特别是诗论家对佛教术语“境”字语义的创造性运用,从王昌龄的《诗格》开始,人们便明确用“境”、“物境”、“情境”、“意境”等术语来阐述诗论中的各种问题。从此,“以境论诗”成为一种趋势。 诗格是初唐出现的诗论形式,从王昌龄起的很多论者都写过这种形式的诗论。尤其是皎然的《诗式》的出现,对后代诗论有重要影响,分别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皎然之后的诗格中很大一部分出自佛门僧侣之手,其佛学修养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诗格写作:间接影响是皎然《诗式》中包孕的佛学思想以及由佛学思想导致的文学观念,这种影响虽然间接但很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唐代诗格表现出一些普遍而明显的特点,如“门”、“势”的运用,正是诗论家对佛教术语的借鉴使用的结果。唐代诗格在形式上以“门”为结构特征,又常常以“门”论诗。 以“势”论诗虽然不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唐代诗格以“势”来论诗歌创作中的句法问题别具特色。“势”主要指上下两句在内容上或表现手法上的互补、相反或对立而形成的一种张力。 总之,唐代诗论对佛教术语“境”的借鉴促使“境”从“佛论之境”向“诗论之境”转化,促成了最具民族特色的“意境论”的形成;对佛教术语“门”、“势”的借鉴又使唐代诗格在历代诗论中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