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保障我国西北部地区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水热要素作为贯穿祁连山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两大控制因子,决定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格局,也影响着区域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多源数据为输入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遥感生态环境指数以及耦合协调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演变,并探讨研究区水热状况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保障我国西北部地区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水热要素作为贯穿祁连山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两大控制因子,决定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格局,也影响着区域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多源数据为输入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遥感生态环境指数以及耦合协调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演变,并探讨研究区水热状况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旨在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国家公园存在暖湿化趋势,干湿交替周期性明显。不同时间尺度下研究区趋于缓慢变湿状态,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多发生在夏季,2016年发生从干旱到湿润的突变。以肃南站-野牛沟站为划分干湿趋势的界限,呈现“西部趋湿,东部趋干;中部趋湿,边缘趋干”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湿交替以19年为第一主周期且研究区正处于偏湿期,未来仍具有短期持续偏湿趋势。(2)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逐步恢复的过程,在空间上存在两极化趋势。1989—2019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良为主,弱生态用地等级向生态环境更优等级转变,生态环境向好发展。同时生态等级提升区域由趋干状态转变为趋湿状态,生态升级明显缓解了区域干旱状况。但由于雪冰覆盖区域退缩严重,需要对其重点关注。(3)祁连山国家公园水热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及二者的耦合关系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在水热状况变化方面,除在1745—2700m区域上存在干旱化趋势外,其它海拔条带则呈现完全相反的暖湿化趋势。随着海拔升高,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二者耦合关系在各垂直带上逐渐降低。同时各海拔条带表现出生态环境先破坏后逐渐恢复的过程,耦合协调度呈不同程度的向好发展。(4)祁连山国家公园水热要素与生态环境不断趋于协调且未来整体向好发展趋势明显。研究时段内区域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磨合发展(1989—2007年)、转型发展(2007—2016年)、协调发展(2016—2019年)三个阶段,从勉强耦合水热状况损益型波动上升至良好耦合生态环境与水热状况同步型,但需要重点关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祁连县内部分失调衰退区域。未来耦合协调关系呈指数型向好发展,并将于2037年前后进入高度耦合的协调发展状态,届时研究区将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基础。
其他文献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受到高温高湿胁迫的影响,黄瓜生长过程中易发生植株徒长、花芽分化不良、化瓜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以“津优101”黄瓜为试材,开展人工环境控制试验。试验设计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持续时间三因素正交试验,昼温/夜温设置32℃/22℃、35/25℃、38℃/28℃和41℃/31℃四个水平;空气相对湿度设置(50±5)%、(70±5)%和(90±5)%三个水平,持续时间设置3、6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源成分谱不仅可以反映颗粒物中的元素浓度及其污染程度,还可以为颗粒物的源解析提供必要的成分数据,是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依据。开放源扬尘(包括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和土壤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其携带的有毒金属等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因此不同种类的开放源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污染物来源和健康风险值得研究。本研究在中国东部重点城市南京共采集了多种典型的开放源扬尘,包
为了探明褐飞虱虫源地的水稻物候期变化对中国华南、西南稻区褐飞虱年内首次迁入峰(简称首迁峰)的影响,更好地监测预警中国褐飞虱种群的早期迁入和为害,本文利用中国褐飞虱逐日灯诱数据,统计了2001-2019年中国华南和西南稻区历年褐飞虱最早、平均、最晚首迁峰的发生期,逆推了各首迁峰的迁飞轨迹和主要虫源区;结合同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
为了揭示东北地区作物籽粒品质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于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气候变化模拟平台开展大田试验。试验采用OTC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对照a Ta CO2(温度为试验区正常气温,CO2浓度值为400μmol mol-1)、增温e Ta CO2(温度为试验区正常气温值+2℃,CO2浓度值为400μmol mol-1),温度和CO2浓度复合增加e Te CO2(温度为试
贵州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区,主要是由于降水异常偏多、强度过大以及贵州特殊地形下降水累积效应引发的,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不断加剧,贵州局地暴雨引发的灾害程度逐年增加。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公众的重视,科学的评估贵州暴雨灾害风险,对政府科学决策暴雨灾害防御工作和公众科学避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91-2020年贵州84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结合社会经
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物候发育的准确模拟对改善稻田管理、预防水稻气象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ORYZA2000模型以积温学说为基础,即假设水稻完成某个物候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有效热量(Effective Heat),然后通过累计逐日热效应判断何时完成发育阶段和模拟发育进程。然而,有效热量的计算依赖温度影响函数,该函数的定义和参数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型的模拟精度。本研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将碳循环和水循环紧密结合,是评价碳水循环和植被用水状况的重要指标。GPP、ET和WUE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区域差异。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库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农田的固碳能力,推动秸秆还田是推进实现农业双碳事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增温和秸秆还田及其复合处理下的农田土壤碳平衡的响应研究中还缺乏对土壤碳平衡过程中各项的分析和定量估算。为此,本研究以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的原位观测数据,基于土壤呼吸及土壤温湿度、作物叶片SPAD和株高等潜在影响因素,研
背景大气远离局地排放源,其污染主要来自区域污染输送,能够有效地揭示采样点所在大区域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我国背景大气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及其有机组分的组成特征、浓度和来源解析方面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了5个由中国气象局建成的区域大气本底站:龙凤山、上甸子、瓦里关、金沙和临安进行同步观测,提供了不同区域背景大气中碳质气溶胶和有机化合物浓度和组成特征等相关数据,并对碳质
稻田是甲烷(CH4)重要的排放源之一,约占全球农业生态系统CH4排放量的30%。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是控制稻田CH4排放的重要途径。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μL L-1急剧上升至413.93μL L-1。持续升高的CO2会通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碳输入和无机氮含量等的改变)间接对甲烷氧化菌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稻田甲烷氧化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