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可进行头季和再生季两次收获的水稻。其产量由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组成,同时受品种和栽培技术双重影响。探明不同类型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模式中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有利于为这一技术体系中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此外,中稻蓄留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将逐步扩大,头季机械收割造成稻桩受损,再生芽减少,成为限制再生季产量的因素,探索头季稻收割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再生芽生长,对于头季机收后实现再生季高产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于2012和2013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兰杰村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选用大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Ⅱ优航1号和多穗型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头季与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米质形成的差异。同时,探索利用单一或复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类品种再生芽生长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下,头季产量差异不明显,再生季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头季与再生季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05和4.52t hm-2,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平均产量分别为8.89和4.09t hm-2,前者再生季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黄华占,周年产量比后者高4.55%。2.不同品种产量潜力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Ⅱ优航1号头季最大库容为13.44t hm-2,显著高于黄华占的9.88t hm-2。Ⅱ优航1号通过大库容实现高产,而结实率偏低是制约其高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黄华占单位面积颖花量大,但千粒重偏低导致其最大库容有限,而其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产量稳定。3.在头季高留茬的模式下,再生季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高节位再生芽能否成穗和灌浆充实。研究表明,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分析其内在原因发现,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的颖花数多,而低节位倒4、倒5节位由于二次枝梗退化和颖花退化,从而导致穗粒数少,产量贡献率低。4.再生季稻米品质比头季明显改善。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季稻谷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头季显著提高,Ⅱ优航1号与黄华占表现相同的趋势。从外观品质看,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著低于Ⅱ优航1号。两品种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比头季均表现降低,Ⅱ优航1号分别降低32.7%-58.5%和66.0%-83.4%,黄华占分别降低76.9%-88.8%和75.0-86.2%。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品种再生芽进行调控的初步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再生芽的的生长,但对不同品种的调控效应不相同。总体而言,PP333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但不利于后期的成穗与灌浆,因而对产量为负效应;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但是增产效应为只有1.7%-2.1%。综上所述,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比常规稻黄华占产量高,主要因为头季和再生季的库容量较大,而结实率低限制其产量潜力的发挥;高留桩下,倒2、倒3节再生穗产量是再生季产量的主要构成;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且品种基因型差异也会造成稻米品质差异;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