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治疗该类患者的疗效,以指导其临床用药。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静脉溶栓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组1共21例,组2共20例,组3共7例,组4共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治疗一致、氯吡格雷代谢型一致。根据收集的患者使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分成4组:组1(负荷剂量双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 1次/d,1天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口服持续90d;组2(常规剂量双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持续90d;组3(单抗阿司匹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组4(单抗氯吡格雷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1.一般基线资料;2.观察指标:溶栓前、溶栓后24h、第3d、第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m RS)及溶栓前和第7d的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90d内的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1)NIHSS:1)溶栓后24h、第3d、第7d与溶栓前比较,4组NIHS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3d、第7d与溶栓后24h比较,4组NIHS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7d与第3d比较,组1、组2NIHS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组4NIHSS变化不显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DW、MPV、NLR、PLT、WBC:第7d与溶栓前比较,4个组的PDW、MPV、NLR、WBC均降低,PLT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1)NIHSS:溶栓后24h,4组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d、第7d,组1和组2NIHSS均较组3、组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NIHSS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4与组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 RS:3个月后组1、组2m RS低于组3、组4,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而组1m RS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4和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DW、MPV、NLR、PLT、WBC:治疗第7d后,组1、组2与组3、组4相比较,PDW、MPV、NLR、WBC低,PLT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的PDW、MPV、NLR、WBC降低及PLT升高较组2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和4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4组脑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其他部位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抗治疗静脉溶栓24h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效果较单抗好,负荷剂量双抗治疗效果更好,不增加出血风险。2.静脉溶栓后给予强化双抗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患者血小板聚集,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有更好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