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人格与认知两个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该整体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双向影响。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将人格与认知结合起来考虑。于是,认知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心理学家看到了将认知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它在认知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本研究以蒙古族和汉族不同年级组(初三、高二、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为被试,运用心理测量方法,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了性别、民族和来源地因素对青少年认知方式和人格特质发展的影响,以及认知方式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问题。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1.蒙古族和汉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蒙古族和汉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均存在年级差异;只有大学二年级被试组的认知方式存在显著蒙汉族民族差异,其他年级组的认知方式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3.蒙古族被试的认知方式不存在生源地差异,而汉族被试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农村的被试在认知方式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而来自城市的被试在认知方式上不存在差异。4.蒙古族被试在认知方式上不存在出生顺序的差异,不同出生顺序的汉族被试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蒙汉独生子女在认知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5.在人格特质分析中,不同性别被试在乐群性、稳定性、敏感性、恃强性、怀疑性、敢为性、怯懦与果断性等12个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蒙古族和汉族被试在聪慧性、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创造能力3个人格因子上表现出不同水平;不同年级组蒙古族被试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敏感性、独立性、内向与外向性、创造能力等15个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不同年级组汉族被试在乐群性、聪慧性、敢为性、自律性、恃强性、适应与焦虑性等13个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6.蒙汉被试的认知方式仅与个别几项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相关;在人格特质与认知方式三种不同水平的相关性上,仅初三和高二两个年级组表现出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