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继印度诗圣泰戈尔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自然与女性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两大关键词,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感知能力对自然与女性展开细致的观察,并通过细腻、清新的笔法描摹出自然与女性之美。可以说,川端康成的爱与思、悲与美都是寄托于自然与女性而得以表达的。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川端康成常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但笔者发现,这样的认识实际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继印度诗圣泰戈尔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自然与女性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两大关键词,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感知能力对自然与女性展开细致的观察,并通过细腻、清新的笔法描摹出自然与女性之美。可以说,川端康成的爱与思、悲与美都是寄托于自然与女性而得以表达的。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川端康成常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但笔者发现,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是片面的。一方面,以往研究缺乏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辨析,仅从自然与女性“本源同构”的层面论述了川端康成文本中富含生态女性主义色彩。但缺乏对“本源同构”暗含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建构层面的深入思考,因而是具有局限性的。本文试图跳出“本源同构”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立场,转而从“压迫同构”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重新解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将对川端康成及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介绍,为后文论述作铺垫。生态女性主义是在生态危机与性别歧视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以女性主义、深层生态学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出自然与女性之间具有“同构性”。对于这种“同构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与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产生分歧。笔者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并对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与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进行辨析,明确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立场。本文的第二部分为论文第一章,笔者将揭示以“本源同构”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局限。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视女性智慧、复位女性关怀伦理,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也认可其价值所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将自然与女性相融合产生的非中心化审美价值以及对女性关怀伦理价值的体现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其价值背后我们也应该警惕男性作家作品中以男权文化构建“女性气质”的隐蔽性。本文的第三部分为论文第二章,笔者将以“压迫同构”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立场解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主要从文本内容的客观呈现与男性作家的局限性两方面论述自然与女性的“压迫同构”在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表达。一方面,川端康成的文本中客观呈现出在公共空间、“家空间”以及身体空间当中女性与自然所遭受的各种形式的暴力压迫,为我们理解“压迫同构”提供了文学素材。另一方面,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以男性为叙事视角,女性的形象需要通过男性“凝视”而呈现。女性的身体往往是缺席的,女性的性欲望成为“抒写禁忌”,女性只能沦为满足男性作家想象的“他者”。本文的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三章,笔者将对川端康成的自然观与女性观进行考察,指出川端康成追求“天人合一”的一元论自然观,同时践行着“二元对立”的女性观,正是缺乏生态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交叠性”视野的一种表现。因此,严格来说,川端康成的思想实际上是背离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做“抗拒式读者”的阅读理念。以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更多应用于女性作家的批评实践中,而缺乏对男性作家的批评与反思。笔者相信以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川端康成的文学文本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价值与局限。并揭示在川端康成看似蕴含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表象之下,实际上是作为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凝视”与想象。
其他文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教学活动中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是对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新要求。作为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高级法语”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最佳载体。通过梳理、解读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法语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高级法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探究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旨在帮助法语教师开拓思想政治教学思路,提升
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是指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定程序制定,旨在规范监察工作、约束不特定公民、组织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反复适用的公文。实践中,这类文件已成为地方监察机关正常履职的重要规范依据。然而,对于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缺乏必要的关注,不利于人大发挥监督作用和地方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正在且仍将持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它对人类迁移行为的影响也开始变得显著。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尤其易受气候变化侵扰,甚至面临可能完全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的命运。这些国家的国民往往通过正常移民途径或两国政府之间的特别安排进入他国,从而获得一定期限的居留权利。然而,当居留期限届满,而本国的生存状况因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极其恶劣以至于返回本国变得不可能时,他们就成为了气候跨境流离失所者。在
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在向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经历了在中国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高度政治化的特征,并在4世纪以后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依附于东亚国家间的交涉而发生的政治互动。这种特点不仅规定了朝鲜佛教的特色,也塑造了朝鲜三国对佛教的认识。随着东亚诸国关系的变动,佛教在6世纪中叶由百济传入日本,这是百济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为了加强与日本的友好关系而采取的
<正>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侨务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促进依法管理侨务事务,维护侨胞合法权益,推动我省侨务法治建设,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7至9月份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我省实施办法、
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是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两部文本在中西学术界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释。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诠释和比较。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两个文本主人公的身份特征,就复仇行为作出巫术诠释;第二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共有神话模式,并论述二者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别书写;第三部分还原“文明-
韩素音是上世纪中国家喻户晓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相较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名望,韩素音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的关注较少。韩素音不仅创作了多本小说,还给后世人留下了包括《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以及《再生凤凰》在内的自传作品。本文以韩素音的自传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可靠性叙述、互文性和认知失调等理论方法,从作家自身、读者阅读以及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入手,全面探讨文本中的不可
以工具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面临着意义缺失这一首要问题,而作为现代性主要面相的“以理性解除神话”难辞其咎。“解神话”和“祛魅”造成理性和神话的对立,神话备受雪压霜欺,其合法性亟需辩护。本文旨在以文化哲学的视角观照神话,通过回到希腊哲学的开端,探究古希腊早期四大学派哲学家及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挖掘其中的希腊神话渊源。本文试图从为经验现象寻求解释、为现实世界与人类生活建立秩序性与连续性、为个人有限而无常的
北洋时期的汉口城市管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类型来实现的,一种是对于华界的治理,另一种是对于租界的管理。对于汉口华界的基层治理,又主要有官治和民治两种模式:官治主要通过警察制度来实现政府的基本城市治安维护等职能,民治则是通过不同的民间社团组织,对官治职能进行补充。汉口租界的治理,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国租界并立,第二阶段为德、俄租界被收回,汉口当局成立了两个特别管理区来对其进行治理。这一时期的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