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红壤水稻土活性有机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活性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组分,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易分解,其周转时间明显快于土壤总有机质,且易于被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农业部望城县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稻—稻—冬闲连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土壤质量的相关性,为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施用化肥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各活性有机质的含量,各施化肥处理的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各活性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各活性有机质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各活性有机质组分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显著。无机、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是一项重要的保肥和培肥措施。2、长期施肥能改善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提高土壤酶活性。单施化肥的效果不如化肥与猪粪或秸秆配施的效果显著。这说明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3、土壤各活性有机质组分中易氧化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质量各指标相关性最为密切,说明它们与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本研究采用活性有机质指标能更准确、更实际的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土壤活性有机质可用作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为探寻浑太河流域不同水体中各形态氮分布特征和硝酸盐氮(NO3--N)的污染来源,本文以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为主要手段,於2012年9月对浑太河流域地表、地下水体的NO3--N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利用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将NO3--N、亚硝酸盐氮(NO2--N)和氨氮(NH4+-N)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对浑太河流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合水化学指标与NO3--N同位素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遭受洪涝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区地势低洼,汛期江水位升高,江水上滩造成大量的淹没,形成洪泛区,且区域内产生的涝水不能及时排放,因此需要沿江修建防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论文以黄河上游(上诠站以上)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梯级水库效益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