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人的传统书学观念中,学书当学习“二王”一系的书法,即将以“二王”一系书法为代表的刻帖为范本,进行“临帖”,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了今天人们开始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其实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自古而然。基于这样的学书传统,本文主要讨论自宋代刻帖兴起以来人们是如何建构了以“二王”一系帖学为代表的“书法经典”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刻帖兴起的意义。本文认为,刻帖的兴起导致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书范本、学书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书法史的发展方向。这一方面体现在,由于宋代刻帖的官方权威性,碑刻自其兴起之后就退出了中国书法史的舞台,中国书法史上的“帖学时代”就此开启。人们的学书由晋唐之广取诸法转而变为宋代以后的独尊二王。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习书方式的转变。刻帖的出现使学书范本变得易得,人们无论是学书还是观赏都变得轻而易举。学书范本的普及,使书法学习较唐代以前更加方便。临帖成为了人们学书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学书方式从多元走向了单一。这两种转变是宋代至清代以来中国书法史变迁的主导性因素。本文的撰写以时代为纲,以宋代为中心。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问题:当代书学对于传统书学的理解是怎样的?传统学书方式的真实状况又是什么?第二、三章比较晋唐和宋代以降在学书素材的选取和学书方式的应用方面的异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于刻帖的兴起而导致的两个转型。第四章,主要研究刻帖在宋代的接受情况。本文将社会各阶层的学书者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群体:皇家、宋四家、宋代一般文人,所谓宋代一般文人是鉴赏、收藏活动中的主要群体。通过研究他们对于刻帖的接受态度,进而广泛了解刻帖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他们的书论、诗文、书法实践等,来探讨宋代社会如何构建了“二王”一系的书法经典地位。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分析宋代刻帖的兴起对之后近千年的书法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客观地分析元、明、清四位有代表性的帖学书家在创作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由此揭示出刻帖对元、明、清书坛发展所带来的垄断性弊端。书坛所呈现出的以帖学书风为绝对主导学书方式的状况,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片面的。本文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现当代书法创作的取法对象和学书方式方面提供更广泛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刻帖的兴起使宋代至清代碑学中兴之间的书法取法趋向单一;第二,宋代以后以临帖作为书法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存在局限性的,它忽视了书法学习的全息性;第三,“二王”一系帖学的“书法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皇家政治干预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并逐渐在此后的书法传承中深入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