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阵发性心悸患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为纽带,研究阵发性心悸中医证候分布规律,通过心脏远程监护技术的手段,探讨心电指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观察心悸2号方治疗阵发性心悸痰火扰心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心悸2号方不同剂型干预的有效性。方法:1.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阵发性心悸患者,嘱随身佩带心脏远程监护仪,采用CM1、CM5双通道记录,当患者自觉心悸时,可随时手动将心电图发送至心脏监护中心,监护中心医生将对传送的心电信息进行分析,并及时予以诊断和回复。通过对心悸患者心电信息的实时监测,建立发生心悸时的心电数据库;同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阵发性心悸患者的临床中医四诊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心电指标的关系。2.选取阵发性心悸优势证型(痰火扰心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汤剂组、膏方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分别给予自拟方剂心悸2号方汤剂和膏方,观察其疗效。结果:第一部分:1.一般资料:男性65例,女性85例,男女比为1:1.31;年龄最小者为17岁,最大者为75岁,平均年龄为55.69±15.28岁,45岁以上的有116例,占总例数的77.33%。女性阵发性心悸患者多出现在56~65岁之间,男性阵发性心悸患者多出现在66~75岁之间;病程超过5年的有31例,占全部病例的20.67%,1~5年的有48例,占全部病例的32%,1月~1年的有53例,占全部病例的35.33%,1月以下的有12例,占全部病例的12%。其中病程最短5天,最长20年,平均病程为3.37±2.93年;发病因素以劳累最为常见,共81例占全部病例的54%,安静时心悸有37例,占24.67%,情绪激动时引起心悸有6例,占全部病例的21.33%。2.中医四诊指标:收集症状共计33个,累计出现频次1251次。其中轻度症状(量化积分为1分者)出现805次,频率为64.35%,中度症状(量化积分为2分者)出现419次,频率为33.49%,重度症状(量化积分为3分者)出现21次,频率为1.68%;除外心悸,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的为乏力;收集的33个中医症状的积分,乏力(141分)最高;舌象以舌质淡、苔薄黄为主;脉象以复合脉为主,共计有15种,经分解后得出9种单脉,累计出现总频次为244次,以数脉出现频次最高。3.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阵发性心悸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聚类分析显示,聚为两类,分别为气血两虚型和痰火扰心型;阵发性心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关系:性别方面:男性阵发性心悸患者在心虚胆怯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三种证型中的构成比高于女性,而在其它证型中则是女性高于男性。但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男性与女性阵发性心悸患者在证型分布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方面:56岁之前的阵发性心悸患者以痰火扰心证和心虚胆怯证为主要的证型,56岁以后则以瘀阻心脉证和痰火扰心证为主要的证型。不同年龄段患者在中医证型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的症状积分方面: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阴虚火旺证>水饮凌心证>心血不足证>心虚胆怯证>痰火扰心证>心阳不振证>瘀阻心脉证。经统计学分析,不同证型间症状积分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4.通过对阵发性心悸患者心电信息的实时监测,建立发生心悸时的心电数据库,经统计正常心电图21例(14%),异常心电图129例,其检出率为86%,其中频发性室早出现频率最高,占30.67%,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中医证候类型与心电指标的相关性方面:阵发性心悸患者发生心悸时的心电信息与心悸各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痰火扰心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5.65%),正常心电图在心虚胆怯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7.62%),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不同心电图诊断间心悸中医证型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含量偏小有关,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例数。第二部分:1.临床症候总疗效比较:心悸2号方汤剂组显效率30.0%、有效率55.0%、总有效率为85.0%,膏方组显效率35.0%、有效率60.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临床症状显效率10.0%、有效率40.0%、总有效率为50.0%;汤剂组和膏方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经卡方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汤剂组和膏方组改善症状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汤剂组和膏方组组间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汤剂组和膏方组在改善症状总疗效方面无差异。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三组病人症候积分相近、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汤剂组和膏方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汤剂组和膏方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症候积分减少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汤剂组与膏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三组主要症状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心悸、胸闷、心烦易怒症状,汤剂组、膏方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汤剂组与膏方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失眠症状,膏方组与汤剂组、膏方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汤剂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舌象、脉象均有所改善,其中汤剂组和膏方组对异常舌象、脉象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汤剂组与膏方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心悸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火扰心型为主,其次为气虚胆怯型;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为阵发性心悸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客观依据,是分析病情、确定诊断、判断预后的重要的检测手段;心脏远程监护技术以其强大的应用功能和便捷的使用方法,呈现出了光明的应用前景;阵发性心悸患者异常心电图中频发性室早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早;心悸2号方是临床治疗阵发性心悸(痰火扰心型)的有效方剂,其膏剂与汤剂相比更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