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米草(Spartinaangi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为米草属的多年生植物,分别于1963年和1982年被人为引入到江苏滨海湿地区域栽种。本文选取江苏王港潮滩的盐蒿(Suaedasalsa)滩、大米草滩及互花米草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季节的生物样和表层沉积物采样,分析这三类滩面的初级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动物洞穴统计参数和沉积物粒度参数,探讨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引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盐蒿滩、大米草滩和互花米草滩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值粒径分布基本上在5-6φ之间,呈现波动,分类后均属于粉砂一级,但互花米草滩沉积物相对来说颗粒更细。根据1m长度柱状样的分析,大米草滩底部为颗粒较粗的粉砂,而互花米草滩底部仍为细颗粒物质。说明引种互花米草后对沉积物分布产生了影响。与大米草相比,互花米草对原来的粉砂滩沉积物的改变更为迅速,沉积速率更快,沉积物更细。在种植了互花米草和大米草的潮间带,由于互花米草和大米草捕捉作用,改造后的潮滩沉积过程和天然条件下的自然沉积过程有所区别。
通过地上生物量数据分析,发现引种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之一是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夏季大米草的单位面积湿重略小于盐蒿,但是大米草的干重大于盐蒿,说明大米草的干物质含量比较高,这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有利。互花米草对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更为明显,生物量比盐蒿高出一个数量级。
非参数检验表明,盐蒿与大米草、盐蒿与互花米草、大米草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湿重)有明显区别。但盐蒿和大米草的干重没有明显区别,这种差异是由于盐蒿植株体内含水量较高引起的。事实上,盐蒿和大米草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互花米草的贡献则大得多,说明互花米草对提高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更有效。
引种大米草和互花米草以后减小了掘穴动物洞穴直径的离散性,使之均匀化;动物洞穴直径的取值范围和平均值有所减小,频率曲线变得对称,说明引种后对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种类和个体大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优势种的个体变大,个体间差异减小,分布对称、均匀。另外,大米草滩的平均动物洞穴数比盐蒿滩略有减少,而互花米草滩略有增大,说明互花米草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繁衍。
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盐蒿滩与大米草滩的夏季洞穴面积数据有显著区别;盐蒿滩与互花米草滩的也有显著区别。大米草滩和互花米草滩的检验结果没有发现有明显区别。所以,引种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对底栖动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有相似之处。
秋季在净初级生产力指标上,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在秋季大大超过盐蒿,以互花米草增长最为迅速。可见,盐蒿在夏季基本上已经处于生长的旺盛阶段,而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在秋季才达到最大生物量。同时,发现盐蒿个体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其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有关。因此可以认为,盐蒿群落的衰退与其内部竞争有一定的关系。
秋季地上生物量湿重的非参数检验表明,盐蒿、盐蒿和大米草交界带,盐蒿与大米草,盐蒿/大米草交界带和大米草滩的植物湿重数据非参数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区别;盐蒿/大米草交界带的数据和互花米草滩有显著区别;盐蒿和互花米草,大米草滩和互花米草滩的数据有显著区别。干重非参数检验的结果与湿重非参数检验结果相同。
盐蒿滩与大米草滩、盐蒿滩与交界带草滩、交界带与互花米草滩、大米草滩与交界带、互花米草滩与交界带的秋季洞穴面积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有显著区别;大米草滩和互花米草滩没有显著区别。
另外,对于引种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变化、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动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