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微泡破坏的方法是否可以刺激大鼠皮肤创面中内源性VEGF的分泌,促进创面中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愈合质量,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96只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成4组,即超声破坏微泡组(US+MB),单纯微泡组(MB),单纯超声组(US)和对照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建立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对所有创面碘伏消毒并外敷耦合剂,超声破坏微泡组经鼠尾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0.5ml,注射后即刻进行超声辐照3min,选取的超声能量为2.0 W/CM2;单纯微泡组经鼠尾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0.5ml;单纯超声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同样条件超声辐照3mmin;对照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处理结束后,创面暴露不予包扎,各组大鼠单笼饲养。2.处理后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创面有无感染及肉芽组织生长等大体情况。3.于创伤后第1、3、5、7、14、21天随机抽取各组大鼠4只,腹腔麻醉后固定,计算每组大鼠各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4.于上述各时间点随机抽取各组大鼠4只,腹腔麻醉后固定,探查创缘血流信号并记录。5.于上述各时间点观察后处死各组大鼠,切取创面组织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24小时,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评价各组创面愈合情况。6.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上述各时间点各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7.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伤后第5、7和14天US+MB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它3组(第5、14天p<0.05,第7天p<0.01)。2. CDFI:伤后第3天创面边缘探血流信号最丰富,各组之间在各时间点的血流信号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3.组织学检测(HE染色):伤后第7天,US+MB组肉芽组织明显比其它3组厚,新生毛细血管均垂直于创面生长,其它3组毛细血管排练紊乱。伤后第14天,US+MB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其内可见再生的毛囊和皮脂腺,其它3组胶原排列欠整齐,仅见少量再生的毛囊和皮脂腺。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VEGF表达变化情况:US+MB组在第3天形成表达高峰,其它3组表达高峰在第5到7天。在第3、5和7天US+MB组VEGF的表达高于其它3组(第3天p<0.05,第5、7天p<0.01)。结论:1、超声破坏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对照组相比可以提高大鼠背部皮肤的创面愈合率和愈合质量。2、超声破坏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对照组相比,新生肉芽组织成熟早,加速创面愈合。3、超声破坏微泡产生的空化效应可以刺激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