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克隆技术在动物发育生物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资源保护、动物遗传育种、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异种克隆可能成为高度濒危动物保护、治疗性克隆和核质互作关系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试图以异种克隆技术为手段,为建立"治疗性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模型和克隆大熊猫,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可行性探索和理论上的初步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具有正常形态大小、细胞骨架系统和染色体数目的猕猴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的周期特性进行了测定,表明随着细胞汇合程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所占的比例上升,S期比例显著下降;不同代细胞间的周期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血清饥饿处理的细胞与90﹪以上汇合生长未经处理的细胞周期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将猕猴成纤维细胞移植入MⅡ期去核的兔卵母细胞中,构建的猕猴-兔重构卵在HECM<,10>+10﹪FBS或G<,1.2>/G<,2.2>体外培养体系中可经过卵裂发育至囊胚阶段.通过染色体分析和微卫星DNA分析两种方法分别检测了猕猴-兔异种重构囊胚的核遗传物质来源,结果均证明重构囊胚的核遗传物质来源于供体细胞.对1-细胞至囊胚期各阶段的猕猴-兔重构胚胎中猕猴供体细胞和兔受体卵母细胞来源的线粒体命运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植入前各期克隆胚胎中两种来源的mtDNA呈异质共存:进一步利用实时检测定量PCR分析了两种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在重构胚早期发育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个重构胚中,两种mtDNA拷贝数在1-细胞至桑椹胚期的体外发育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囊胚期,猕猴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兔mtDNA拷贝数迅速升高,供体猕猴与受体兔mtDNA拷贝数之比也从1-细胞期的2﹪降至囊胚期的0.011﹪;在整个体外发育过程中,兔卵胞质来源的mtDNA始终占主导,且其可能在桑椹胚期后开始复制,线粒体增殖.在大熊猫-熊异种克隆研究中,首先建立了熊的超排程序,比较了FSH注射剂量、重复超排次数和品种对熊超数排卵的影响;并优化了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条件,为熊的辅助生殖和大熊猫异种克隆提供了重要参数.分别把大熊猫和黑熊的成纤维细胞移入去核的黑熊受体卵母细胞中,得到了77枚大熊猫-黑熊异种重构胚胎和21枚黑熊-黑熊同种重构胚胎,移入16头受体熊后,于胚胎移植后120天经超声波检查发现有一头妊娠,但无胎儿心跳.胚胎移植后169天,剖检发现该头受体熊怀有7个胎儿,怀有5个胎儿(编号为1-5)的右侧子宫角被手术切掉进行胎儿的核遗传物质来源和mtDNA分析.用大熊猫核甲状腺素运转蛋白基因内含子1的特异引物进行PCR分析,表明2号胎儿可能来源于大熊猫重构胚胎,但该胎儿组织中检测不到大熊猫来源的mtDNA.实验结果显示,熊是大熊猫近缘动物中一种可能的卵胞质供体和寄母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