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寻根意识的角度,大致根据中国寻根文学的发展脉络,结合王安忆的创作情况,从无根(1980-1984)、寻根(1985-1995)、扎根(1996至今)三个阶段,探讨王安忆在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并不断拓展寻根的外延,构筑自己的文学殿堂。在无根阶段,王安忆的知青小说创作,大都是以青少年的成长为线索,以知青体验和文工团生活为背景。王安忆对上海“外来户”的身份很介意,加上是上海的“新同志”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也无比孤独。她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所以对这代青年的心理格外了解。王安忆一方面抒写青少年成长的苦闷,人生的迷茫和困惑,另一方面描写插队的乡村生活场景。在此之外,王安忆有意突破自己的知青经验,实验了爱情题材。不过,王安忆的爱情题材超越了爱情本身,试图解答人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人生之谜的好奇。总之,这个时期王安忆在创作中没有流露出鲜明的寻根意识,只是温馨地刻画知青生活,抒写青年的成长烦恼和日常生活。在寻根阶段,伴随着中国的寻根热,王安忆不仅完成了对个体自我生命的追问,即家族式的血脉追踪,也对上海这个特定地域的都市文化进行揭示。后来,在中国的寻根热退潮时,王安忆没有中断自己的寻根意识,而是在实践中继续追寻。王安忆对文化寻根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将文化的根更深的表现在生活、生存中。因此,王安忆在此时期的寻根意识凸显了她的异质性并得到了张扬。在扎根阶段,王安忆明确了自己的寻根意识,并拓展了寻根的外延。从中国文化寻根试图解决民族的现代困境问题出发,对自己的生存境地和现代社会进行了深情的回望,给寻根注入了时代精神。王安忆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分别从乡村审美、城市历史、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呈现她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思考。因此,王安忆的寻根意识在她的创作中不仅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还从更广阔的视角拓展了寻根的内涵。本文大致从王安忆创作的三个时期,对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寻根意识进行梳理,重点从家族寻根、都市文化、现实困境的角度展开,分析其对寻根文学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在当下,我们正在试图与世界对话,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凸显,王安忆对寻根文学的拓展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