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兴起的,教育对于多元、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使得课程结构改革成为必然,与此同时,面对过度分科的课程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学校课程改革的热点。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和大陆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如今,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大陆学校的课程整合仍面临多重困境:相关管理政策缺位;教师认识存在偏差;师资培训成效不彰,教师整合知能不足;学校支持系统缺乏;校外环境制约。那么,台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如今是何种模样?其发展历程与经验有何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探讨与思考。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探讨厘清课程整合的内涵和价值,根据课程计划自身的特征、教师本质特征、学校特征以及校外环境特征四类影响因素,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考察台湾小学,基于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与相关文件,将台湾小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在迷茫中寻求统一的变革初期、在探索中百花齐放的变革中期以及在转变中深入发展的变革后期。变革初期的特征为:行政强力推动改革;学校提供多面向支持;整合模式趋向统一,流于技术操作;支持与质疑之声并存。变革中期的特征为:民主领导,维持整合传统;建设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提升教师知能;密切展开协同合作,具有小团体倾向;书面课程计划的落实逐渐提高;校外人士积极配合;日益重视能力指标对课程整合的引领作用。变革后期的特征为:强化课程整合理念,健全课程整合管理;依托研究专案开展课程整合;理性分析制约条件,对未来充满期待。虽然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特征不同,两岸在改革的具体情境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但仍有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根据上述对台湾小学课程整合发展历程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自身困境,大陆日后的课程整合实践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加强重视程度;学校不断尝试突破,从多方面支持;鼓励教师间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注重外界的舆论和宣传作用,引入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依据地区、学校、年级的不同,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