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及跨层传输对我国对流层臭氧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结合全球大气化学模式MOZART-4、CESM模式、HYSPLIT模型以及各类观测资料,研究了跨区、跨层传输以及特殊天气对我国对流层O3时空分布的影响。对MOZART-4的模拟能力评估表明,模式略粗的分辨率以及时间略微滞后的排放清单使得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总体来说模式能较好地反映近地面O3以及对流层O3总量的时空分布。依赖于对流层上层西风带的作用,O3在洲际间的输送可从北美以及欧洲输送到中国,由于夏季中国地表存在强的上升气流,北美和欧洲对流层对中国近地层O3的贡献不到1ppbv而对中国自由对流层O3的贡献超过4ppbv;尽管冬季北美和欧洲O3浓度较低,此时中国地表的下沉气流能增加两源区的O3贡献。欧美源区气流的抬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气团的长距离传输,欧美源区5000m高度到达中国的轨迹数目均多于1000m高度。受纬度差异影响,长三角北部城市对流层顶折叠频率高于南部城市,研究基于冬末及夏初两次STE(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事件阐明了平流层入侵对长三角北部城市对流层O3的影响。事件一前期在对流层顶高位势涡度和海平面高压的共同作用下,自由对流层内出现O3S(平流层O3贡献)浓度高值;中期在静稳型天气的影响下来自平流层的O3在地表发生积累,浓度持续增长;后期在地表强的上升气流作用下对流层内O3S浓度降至较低水平。事件二中对流层O3浓度高于事件一而O3S浓度低于事件一,这是由于夏季高温有利于对流层内O3的光化学生成,而夏季短的O3寿命以及低的对流层顶折叠频率不利于O3的STE过程。台风影响下长三角沿海城市近地面O3浓度先降低后升高,轨迹研究表明台风前期主要污染城市的气团来源为东部相对清洁的海洋地区,此时O3和前体物浓度较低;台风中期污染城市的气团来源为西北内陆地区,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导致沿海城市O3和前体物浓度逐日升高;台风后期沿海城市地表水平风速较弱,气团轨迹长度较短,静稳型天气下O3前体物大量积累,伴随台风过后温暖而干燥的天气,大部分沿海城市的MDA8 O3浓度超过120μg/m~3。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典型稻田红壤的水耕表层(Ap1)、犁底层(Ap2)、氧化还原层1(Br)及氧化还原层2(Brs)等四个发生层土壤为材料,采用水浸泡超声分散法逐级提取粒级为5~1μm、1-0.45μm、0.45~0.1μm及<0.1μm的水分散胶体(WDC)样本,借助于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SEM-EDS)观察了大小粒级胶体颗粒表面形貌与负载元素的分布特征;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
学位
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甲烷氧化是减少稻田CH4排放的关键生物过程,因此有关甲烷氧化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备受科学界关注。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甲烷氧化的新途径,其在控制稻田CH4排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迄今为止,有关大气CO2浓度
学位
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升高,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CO2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大气CO2浓度已升至410μmol mol-1,根据其变化趋势,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将达到730μmol mol-1-1000μmol mol-1。而CO2浓度作为光合作用底物,CO2浓度升高将直接促进光合速率,进而影响作物产量。氮素
学位
天气分型方法是研究气象条件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演变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大气环境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层PCT天气分型方法,通过对高层背景场与低层地面场分别进行PCT分型,再将结果进行组合、分类、调整,最终获得比传统分型法更加准确且稳定的分型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2014-2019年长江下游地区冬季天气进行了分类研究,得到了8类主要天气形势,分别为:弱气压场型、冷锋过境型、高压前部型
学位
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作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之一,可以通过辐射效应影响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污染物的再分布。然而由于污染物排放分布的不均匀以及大气扩散条件的复杂多变,对我国东部地区BC分布及其区域来源贡献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以往研究由于缺乏垂直观测且模式强调不够,对于BC垂直分布及其区域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BC和相关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多源气象观测
学位
在中国复合型污染的大气环境背景下,新粒子生成(NPF,new particle formation)是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的重要来源之一,直接影响空气质量、云物理过程、全球辐射平衡、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城市污染地区和高山清洁地区新粒子生成天和非新粒子生成天的特征差异,研究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积聚模态颗粒物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关键影响因素。利用2016
学位
人类可以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天气气候。本文使用带有部分双参数化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模式WRF对新疆天山一次冬季地形云降水过程个例进行模拟,并就云的结构演变和降水过程对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地面烟炉播撒碘化银粒子的响应进行了敏感性试验。试验设置和主要结论如下:此次地形云降水过程地面以降雪为主,凝华是雪粒子增长的主要微物理过程。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CCN)和大气冰核(IN),其浓度的变化主要通过影
学位
天山作为世界干旱区域最大的山系,地形复杂、地理位置独特,高大的山脉拦截了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使山区积聚了丰富的水资源,是众多湖泊、河流的发源地。目前针对天山山区降水的研究多集中在夏季,但天山冬季降水和融雪对当地气候变化、交通运输以及农牧业和人民生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2014年-2018年逐小时站点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影响天山不同区域冬季降水的气象要素及其与降水率的相关性,
学位
云滴谱离散度是影响云雨自动转化过程的关键参数,对云和降水的准确模拟至关重要。本文利用WRF-Chem(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基于Morrison微物理方案,模拟了不同气溶胶背景下的降水过程。首先,固定不同云滴谱离散度数值,分析降水对云滴谱离散度的敏感性;其次,在模式中植入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参数化
学位
天山地形云降水过程具有复杂的云系结构,局地热力条件和垂直风切变对云降水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利用2019年7月27日和2020年1月14日两次地形云降水联合观测结果,并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分析天山北坡地形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不稳定结构及风切变对中小尺度云团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2019年7月27日为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Ka波段云雷达观测结果表明在4km处存在垂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