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类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蚜虫是危害高粱生产的重要害虫,同时也给其它作物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直接或间接地给高粱等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在选育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如能明确其抗性机理,进而定位和克隆抗性基因,对高粱及其它广受蚜科害虫危害的农作物、园艺作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我们自己选育的优质高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高粱保持系TX623B、3197B 以及几个恢复系为材料,从叶片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与高粱的抗蚜性有关的理化特性,以抗蚜品种“河农16”与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种及其分离F2世代为材料研究了抗蚜性的遗传特点,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及RAPD方法寻找了与高粱抗蚜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高粱抗蚜的理化特性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材料TX623、TX622、3197B、恢复系“千三”、晋五及其与“河农16”组配的杂交种的组织结构及感虫前后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高粱品种“河农16”的抗蚜特性。 1.高粱抗蚜品种“河农16”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材料小,叶片薄,叶片颜色浅,表面相对反光强度大,植株叶片的这些物理性状与抗蚜性存在相关性。 2.接种于不同品系上的蚜虫培养试验表明,不同的抗性材料对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河农16”叶片表面,蚜虫的生长状况与饥饿表现一致,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3.蚜虫在不同品系叶面的取食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蚜虫在“河农16”表面不能定居,取食位置不能固定,表现为取食困难。初步认为蚜虫在“河农16”叶片表面,因饥饿而停止发育。 4.不同品种系感虫前后生理生化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各品系接虫后酶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在不同材料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它感蚜材料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供试材料的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材料中表现稳定,感虫材料中酶活性上升速度快,说明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相关性。高粱PAL酶活性的高低可作为筛选抗感材料的辅助指标。 5.不同材料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各供试品系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在抗感品系间无规律性变化,认为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