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2003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院士遴选中申请人H指数和部分类H指数的分析,探讨H指数和某些类H指数是否可以作为具有鉴别力的指标来应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适宜性,以期进一步丰富H指数和/或某些类H指数的实践领域。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登录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cas.cn/)查询,获得2003年-2011年5次院士增选中进入每轮的人员名单,按照学部及最后进入的轮次来分别计算每位申请人的H指数、部分类H指数和其他有关指标值。中文论文资料和数据获自于CNKI数据库,外文论文资料和数据获自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各指标均以各比较组别为单位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趋势,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Mann-Whitney检验、LSD法检验、Spearman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即ROC曲线等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2003年-2011年5次院士遴选中,申报次数总体上呈现申报次数越多,当选比例越高的趋势。年龄上呈现自2003年-2011年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下降的总趋势。
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内地申请人院士遴选各轮次CNKI论文各指标的统计量,申请人中当选院士、留置第二轮、未进第二轮三组间递减的趋势,但其间并无显著差异,按年度对申请人院士遴选各轮次间各指标均值比较均未见有显著差异。
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各年度WoS论文各指标在院士遴选各轮次申请人间都呈现当选院士、留置第二轮、未进第二轮组递减的趋势。各年度多数指标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申请人WoS论文各指标当选院士组均远高于未当选组,除H指数外,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或显著,而申请人中当选者去重后各指标在当选院士组与未当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或显著。
将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申请人在院士遴选中成为初步候选人和未成为初步候选人者分别称为院士遴选首轮上(进入二轮)组、下(未进二轮)组比较,两学部全部申请人或申请人中当选者去重后的各指标均值等统计量,均可见遴选首轮上组远高于首轮下组的趋势。
各学部申请人截至2012年的H指数按当选院士与未当选组、遴选首轮上与下组、遴选不同轮次组的均值等统计量均呈现前者远高于后者的趋势。
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无论按全部申请人或按申请人中当选者去重后分析,各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均大于0.5,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H核内论文IF/亚类IF合计、HARGIF复合指数ROC曲线下的面积处于各指标的前列。在判断结果的特异性相同(近)的前提下,H核内论文IF/亚类IF合计、H核内论文IF合计、HARGIF复合指数的判断结果比其他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化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无论按全部申请人或在申请人中当选者去重后,各指标均值均为化学部远高于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且两学部间各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对H指数与其他指数(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指数与其他指数(标)两两间均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3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申报人WoS论文、CNKI论文H指数和部分类H指数的计算、统计、分学部按院士遴选不同轮次的分组比较其间的差异程度,结果显示:H指数对科学工作者积累的学术业绩按程度分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G指数、R指数、AR指数3个类H指数对H指数的局限性具有较好的功能扩展的补充作用;本研究新设计的H核内论文发表期刊IF/同年期刊亚类IF合计、HARGif复合指数较H指数更有区分性,同时HARGif复合指数体现了多指数的特点和优点的互补性,计算简单、便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而且新设计的3个指标较H指数等已有指标在对院士申请人首轮遴选结果分类判定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中,显示了略胜一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是H指数或类H指数(标)不能作为衡量科学工作者业绩的绝对指标,它们所表征的学术业绩的高低是相对的,应用这些指数(标)对同一学科、专业科学工作者的业绩实施分类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作为对同行评议的补充并判定个体业绩和科学贡献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