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改性纳米粒子技术诱导钢中铁素体形核的基础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中残留的大型夹杂物会导致材料裂纹萌生而损害其机械性能,同时由于晶粒粗大而导致大幅度降低材料的强韧性。上世纪有学者提出了“氧化物冶金”技术用于解决以上问题,即控制材料中细小弥散的夹杂物作为异质形核点,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随着外加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成熟,通过喷吹等方式向钢液中加入合适成分的第二相粒子,可以起到促进晶粒细化、细化夹杂物等作用。之前有研究在钢中外加纳米级第二相粒子,一定程度细化了钢中的夹杂物和微观组织。然而,由于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的特性,加入钢液后粒子容易聚集并上浮到钢液表面,造成纳米粒子在钢液中的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纳米粒子之间的团聚现象是软团聚,传统物理手段不能从本质上消除粒子间的作用力,因此有必要改变炼钢用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首先,采用化学手段对MgO纳米粒子表面改造,根据表征结果,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炼钢用纳米粒子,碳化后的粒子表面有一层厚度为10nm的碳层,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在氦气气氛下,原始MgO纳米粒子在高温钢液的润湿角达到了 130°,而表面改造的MgO@C纳米粒子的润湿角只有50°,具备更小的润湿角意味着改性后的纳米粒子具有更良好的润湿性。通过高温预实验分段取样,测定合金元素的含量计算得知,试验钢中改性纳米粒子的收得率达到了 65%,远高于原始纳米粒子的收得率。利用化学表面改性的方法,提高了炼钢用纳米粒子的收得率,解决外加纳米粒子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其次,应用改性的炼钢用纳米粒子设计高温冶炼实验,研究发现纳米粒子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特性有很大影响。根据Factsage热力学模拟软件和SEM-EDS测试结果得知,纳米试验钢中生成大量不规则形状的TiN夹杂物,而且MgAl2O4尖晶石也逐渐取代了原始钢中单相Al2O3夹杂物。添加同质量的纳米粒子时,含改性纳米粒子的试验钢中的细小夹杂物的数量也高于含原始纳米粒子的试验钢。特别地,在含0.03%改性MgO@C纳米粒子的试验钢中,亚微米级别的夹杂物数量比例达到了所有夹杂物数量的77.2%。细小的夹杂物可以阻碍原奥氏体晶粒迁移并诱导针状铁素体形核。根据夹杂物异质形核诱导铁素体的理论,热力学计算得出TiN夹杂物的等效临界形核直径为0.346μm。改性纳米粒子在不同冷却条件下,对试验钢中微观组织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在低碳高合金钢中,冷却速率的增加会减少试验钢中多边形铁素体的比例,并且会生成贝氏体相。更大的冷却速度为铁素体相变提供了更高的过冷度。同时,纳米试验钢中细小弥散的夹杂物会对原奥氏体晶界起到钉扎的作用,试验钢中细小的晶粒也会促进针状铁素体形核。在原位观察实验中,板条铁素体总是沿着晶界形成,而且总是先于针状铁素体形核,这些铁素体大多是在夹杂物表面被诱导。当冷却速率上升到-15℃/s时,板条铁素体和针状铁素体的开始转变温度都会降低,并且针状铁素体的比例会增大。同时,一定温度范围内,针状铁素体的长度与时间呈线性比例关系,说明在相变过程中针状铁素体形核的驱动力随时间基本不变。当冷速相同时,纳米试验钢中针状铁素体的开始形核温度高于原始钢,而且形核速率更大。最后,将外加纳米粒子技术应用于试验钢形变诱导相变强化工艺中,通过控制热压缩形变参数,研究双强化技术下实验钢中微观组织的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变化。通过热压缩形变实验得知,更大的形变量导致钢中铁素体与马氏体相的平均尺寸均降低。钢中出现了大量细小链状的形变诱导铁素体和交错的针状铁素体,极大地提升了钢中微观组织的交错度,提高了材料的强韧性。在同一形变温度下,纳米钢中的应力峰值始终高于原始钢中的应力峰值。当形变温度为750℃时,纳米试验钢对应的最大应力峰值为516MPa,比原始钢的最大应力峰值高出28.4%。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互通和贸易往来也日益加剧,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次也在不断增加,而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全球消费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针对很多能源企业,采购管理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采购管理的体系、方式和理念,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都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各级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整合全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村产业兴旺离不开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而土地托管服务在农村土地发展利用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管理主体,基层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任务繁重,却面临着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本文以基层城管在编人员流失意向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以Price-Mueller离职模型和组织承诺三因素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总结,对南宁市基层城管在编人员流失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SPSSAU软件对142份样本进行
资本市场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具有的融资功能、配置功能、监管功能与风险定价功能能够有效调节市场资源,帮助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导致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多的青睐于大规模的制造业,许多传统自主品牌很难运用资本市场,因此作为自主品牌企业的江南嘉捷成功上市的经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市场有效理论和企业并购理论通过研究江南嘉捷上市的动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来分析类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对高端船板钢的需求与日俱增,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对船舶结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同时具有高强度、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焊接性能以及防腐蚀
在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结构化”失业现象依旧存在,同时,企业也存在“招聘”难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管理类专业曾经是最受高校喜欢开设的社科类专业之一,其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数在毕业大军中占额较多,然而其初次就业率不高,就业能力不足是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以Yorke和Knight提出的USEM就业能力模型框架为基础,结合管理类专
近年来,海军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党委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夯实官兵的思想政治根基,有力推动了支队建设科学发展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支队先后被评为"
钒,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味精”,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航空航天、化工和能源等领域。近几年,随着钒产品的广泛应用,对钒原料的需求也不断攀升。然而,为了满足
水资源短缺和肥料利用率低是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解决香蕉产业大水肥管理模式困境和国家“一控两减”政策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支撑。广西是我国的香蕉主产地之一,目前的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香蕉生产上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逐步取代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和肥料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香蕉种植带来显著收益。但是,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在香蕉生产管
广西葛根种植地拟锈病病害严重,严重影响葛根产量。目前有关葛拟锈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尚未见有记载该病在广西的分布区域和发病规律。为了解广西葛根产区葛拟锈病的发生情况,本课题组于2018~2019年对本课题组选育出的4个葛根品种在广西各地推广区域的拟锈病发生情况和种植户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探索该病的流行规律,并进行了防治药剂的初步研究,以便寻找出有效防控措施。本文结合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