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独辟蹊径,风格卓著;散文清新流畅,艺术性极高;古体诗意蕴深厚,才情流溢,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许多颇有建树的文学理论文章和翻译作品,其著述涉及文学创作的多个方面,是一位十分值得研究的作家。在他二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散文创作一直贯穿始终,并以其感伤舒徐的格调、清新流丽的语言、随情跃动的结构和丰富多彩的体式形成了鲜明的文体特点,而这文体不仅成就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风格,还表现了郁达夫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和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审美意识。本论文将从风格概观、精神透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文类比较四个角度入手来探究郁达夫散文文体的独特风貌,以期在多维视野中形成对郁达夫散文文体的整体认知,并由此深化对其散文创作的理解和认识。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文体”这一理论概念,并分析了郁达夫散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从文体的角度来探究其散文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组成的文本形式,它不仅是作品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还是作家行文惯性的自然流露,因此对文体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质还能够透视作家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和心理意识等文本之外的东西。但不能否认的是,文体这一概念本身存在模糊性,对于文体的把握也不是简单地分析文本结构、语言方式,而必须从文体风格的整体印象和组成文体的各种要素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细致全面地研究文体。因此,本论文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即纵观郁达夫散文的创作历程,以“真率”、“蕴藉”、“沉静”来分别概括郁达夫早期(二十年代前期)、中期(二十年代中后期)和后期(三十年代)散文文体风格的整体印象,力求从纵的角度来呈现郁达夫散文文体不同阶段的风貌。从早期真率的浓情感伤到后期遁世的舒徐沉静,郁达夫散文的文体风格在前后期发生的变化实在太明显了,以至于研究者往往忽视了在变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情韵含蓄、张弛有度且艺术性极高的中间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继承了前一阶段以情动人的率真格调还为后一阶段内隐节制的文风做了铺垫,既有“情绪气”又不缺少“画面感”,是处于转折时期的郁达夫生命境遇和艺术情趣的真实再现。除却从整体风格的角度探讨郁达夫散文文体的变化之外,论文的第一部分还对其散文创作的多种文体样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从横的角度表现了郁达夫散文文体的丰富性。论文的第二部分从精神透视文体,将文体细化为整体格调、语体风貌(语言特色和结构方式)两个层面,着重从人格特质、精神变迁、心理创伤、地域品格与时代精神等角度对郁达夫散文文体的形成进行探究。凄切伤感的文章格调、柔性深婉的语言风貌以及含情略体的结构方式是作家人格特质的自然彰显,同时这种以情为宗的文体样式也表现了作家对于创伤心理的某种疏解和平复。从真情流溢的“倾诉体”到含蓄平和的“舒徐体”,文体的变化不仅与作家不同阶段的精神境遇相契合,而且自始至终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的印记。郁达夫是一个能够自觉意识到读者接受心理的作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那带着“人间苦”的“自叙”式书写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并影响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境,再加上对于日记、自传、游记等本身具有阐释功能的文体样式的选择,就更加触动了读者的接受动机和探寻意识。因此,论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郁达夫散文文体影响下的读者接受心理来凸显其散文文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并由此呈现出文体对于作品文学接受的重要意义。正文的最后一部分重点探讨旧体诗歌与抒情小说对郁达夫散文文体的影响。旧体诗歌是郁达夫创作时间最早,艺术水平最高且与其本性最为亲近的文体,它不仅表现了郁达夫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还彰显了他深入灵魂的传统审美意识。从小说创作的主情精神到散文书写的诗性情怀,郁达夫的作品从未摆脱旧体诗歌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且后期散文中更是直接将旧体诗引入,形成“诗文合一”的文体形式,表现了与传统散文文体的某种相似性。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类型在郁达夫创作中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无论是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还是前期散文的小说化,文类的交叉融合在他那里已经得到了很好地实践,而这种小说和散文的天然趋同也成就了他独特的文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