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名词化对比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化是指将非名词性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结构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是书面语言和正式语言的标志,所以很多语言学家对它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试图解释名词化的各种形式、使用以及演化过程。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两种语系和语言类型,因此这两种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名词化属于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英汉语中的名词化又存在很多相似点。本文借助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词化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探讨了名词化的定义,并在维特根斯坦的原型理论的指导下对英汉名词化进行了分类。名词化首先分成两类:词汇名词化和句法名词化。词汇名词化可分成派生名词化和零派生名词化。无论词汇名词化还是句法名词化,其各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在对名词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论文对英汉词汇名词化和句法名词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英汉派生名词化的对比,朱玉彬已经做过研究,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补充;此外,本文对英汉零派生名词化进行了对比。综合起来,英汉词汇名词化对比的主要结果如下:语义层面上,英汉词汇名词化都可归为两大类:自指和转指;英语词汇名词化的小类的数量多于汉语词汇名词化的小类的数量;英语中许多名词化的词既自指又转指或者表示转指中的两个小类的语义关系,汉语中一个名词化的词一般只能表示一个小类的语义关系。语音层面上,英语的派生、零派生名词化都存在音变现象,而汉语只有派生名词化存在音变现象,所有零派生名词化都不发生音变。 英汉句法名词化的对比分析是本论文的重心,对比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来自《中美联合公报》和《中英联合声明》两个文本。对比后发现:从形式上看,由于英语句法名词化的标记多于汉语,英语的句法名词化比汉语的句法名词化更容易识别;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名词化的短语因频繁使用而逐渐固化,但英语中的这类固定短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多于汉语。就对应性而言,英语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句法名词化形式实现为汉语中的非句法名词化形式,而且大部分是动词;英语中四分之三的典型的句法名词化形式实现为汉语中非典型的句法名词化形式,这是因为汉语中许多名词化短语,无论插加“的”还是去掉“的”,并不产生语义变化。从功能上看,英汉名词化都具有下面五种功能:语义扩展功能、简洁化功能、正式化功能、客观化功能以及衔接功能。但是,由于汉语句法名词化的频率低于英语,因而汉语句法名词化比英语句法名词化在话语中的功能要弱。汉语的其它特点,比如缺乏后置修饰语,多用人称主语,进一步削弱了其句法名词化的功能。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英语经济新闻为对象,旨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作为依据,发掘英语经济新闻中所体现的语法隐喻特点。  1985年以前,隐喻主要只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自系
在国内外,尽管已有大量的关于介词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介词的习得特征却很少有研究,尤其是在中国。马书红(2007)曾指出国内对二语空间语义的习得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Ness
女性主义源于西方,“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为妇女的解放。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但很少有学者把女性主义和艾米丽·蓝耶联系起来。早在女性主义的形成之前
近来,对《红楼梦》翻译特别是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和霍克斯(与闵福德)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研究可谓蓬勃兴盛,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当然也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