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1,2,4-三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管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由多种微管蛋白亚基组成,与其他蛋白共同组成纺锤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形态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能不受限制地进行有丝分裂,而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必须依靠微管形成的纺锤体。另外,肿瘤细胞的增殖、癌组织的转移和扩散等过程都要靠周围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来供应营养物质,而构成这些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发育并不成熟,它们也需要依靠微管组成的网状骨架来支撑其基本形态,保障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若抑制微管的形成必将导致纺锤体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受阻,前者将使肿瘤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逐渐凋亡,后者将使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坏死,由此可见,微管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等的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与特征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对微管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微管蛋白抑制剂成为近几年来抗癌药物研发的一个热门领域。
  最初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主要是一些活性非常好的天然产物,比如秋水仙碱、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活性虽好,但在临床应用上出现了许多严重的毒副反应,极大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有机合成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结构新颖的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类抗肿瘤化合物被发现。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该类抑制剂虽然种类繁多、结构多样,但大部分属于杂环类化合物,其结构主要集中在三唑类、吲哚类、吡唑类、嘧啶类、咪唑类、磺酰胺类等。其中,三唑环因具有更好的生物多样性,且结构简单、合成容易,而倍受青睐。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较高肿瘤抑制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TR-33为先导,并借鉴CA-4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7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1,2,4-三唑类化合物(Ⅰ、Ⅱ、Ⅲ系列)。具体研究内容初步概括如下:
  1、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并从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抗肿瘤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2、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较高肿瘤抑制活性的化合物TR-33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采用延长三唑环5-位的三甲氧基苯基碳链及用杂环取代苯环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22个Ⅰ系列化合物。此外,保留3,4,5-三甲氧基苯基,将异吲哚环替换成取代苯环,设计合成了30个结构全新的3,4,5,-三取代。1,2,4-三唑衍生物(系列Ⅱ)。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ESI低分辨质谱(ESI-MS)及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表征。
  3、以三唑类化合物TR-33为先导,并借鉴CA-4的结构特点,保留其必须的活性基团3,4,5-三甲氧基苯基,同时,以三唑并噻二嗪的环状结构取代CA-4的乙烯桥部位,并在六元环上引入杂环例如呋喃环、噻吩环等,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三唑并噻二嗪类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系列Ⅲ),共26个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采用1H-NMR、13C-NMR、ESI-MS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
  4、采用MTT法,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的四种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肿瘤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发现,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测试肿瘤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Ⅲz对PC-3、HepG2、A549、MCF-7的IC50值分别为5.09、3.70、12.74、28.40μmol·L-1,对部分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CA-4,体现了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此外,化合物Ⅱ-23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活性也优于阳性对照药CA-4。
  5、选择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较好的一些代表性化合物,以CA-4为阳性对照,进行了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对微管蛋白聚合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尚有部分目标化合物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测试正在进行中。
  6、选取系列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杀菌活性测试。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系列Ⅰ化合物对葡萄溃疡病菌、火龙果黑斑病菌、芒果蒂腐病菌及苹果轮纹病菌4种供试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其他文献
根据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41千万新发癌症病例,820万人死于癌症,约57%的癌症患者及67%的癌症死亡患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抗癌药物的研发已经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化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天然产物中一些含有苯并呋喃环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同时,对咪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抗癌活性。本论文通过分子杂合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咪唑盐类的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的
学位
具有六氢吡咯并吲哚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毒扁豆碱类天然产物。其独特的结构单元,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毒扁豆碱是一种高效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有效地治疗胆碱失调,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基于本课题组多年来对咪唑盐类化合物的研究,以及结合咪唑类化合物良好的抗癌抗肿瘤生物活性,本文拟通过分子杂合手段设计合成一系列六氢毗咯并吲哚-咪唑盐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研究,以期得到
学位
安全用药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一直是医院药学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不懂药物“相克”原理导致全球众多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仅老年人死亡人数中就有七分之一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自然衰老或疾病。因而,基于药学服务链全过程的安全用药监管关键技术研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使用关联规则挖掘对药物相互作用数据进行挖掘,关联规则作为数据挖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挖掘出药物相互
学位
随着对人类疾病探索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依靠生物学或化学知识很难将其发展机制进行根本性研究,进而严重影响到临床患者的治愈率。近年来,对生物学与化学进行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学科---化学生物学。利用现有的数量大且化学结构多样的小分子化合物库,针对需要的生物活性进行筛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的机制研究,以期获得治疗疾病的前体药物。肺癌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位
阿片受体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疼痛最常见的药物,迄今为止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阿片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有四种亚型,分别是μ阿片受体,δ阿片受体,K阿片受体以及阿片样受体-1。阿片类镇痛药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以及合成类镇痛药。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对MOR激动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具有镇痛活性强、抗痛谱广泛等优点,但是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耐受性、尿潴留、呼吸抑制、便秘等严重的限制了它们在临床
学位
近年来,铂类抗肿瘤药物由于其抗肿瘤机制独特、抗肿瘤活性较强以及抗肿瘤谱较宽等一系列的优势,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过程当中一直被视为一线用药。但其临床广泛存在的毒副作用、耐药性或交叉耐药性、靶向性不明确等问题,成为了限制其在临床上扩大应用的最大障碍。双核铂配合物由于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传统单核铂配合物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经典单核顺铂类抗肿瘤药物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缺陷,因此会体现出优于单核铂配合物的抗肿
学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参与核小体的形成并调节基因转录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MGB1也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与感染、脓毒血症、关节炎等多种.炎症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当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时被分泌到胞外,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但与其他早期释放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不同,H
学位
研究目的:制备~(99m)Tc标记HER2亲和体,在实验动物模型和正常人中进行安全性、生物分布等研究,并探讨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制备~(99m)Tc标HER2亲和体,并进行标记率、放射性化学纯度、稳定性和平衡解离常数(Kd)的鉴定。于4只荷MBA-MD-361乳腺癌小鼠尾静脉注射37MBq(1mCi)的~(99m)Tc标记HER2亲和体,注射药物后1.0h、4.5h进
学位
背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从上千个健康献血者血浆中分离提取的免疫球蛋白混合物,包含约107种广谱抗体。IVIg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近三十年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疾病的治疗中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抗炎活性。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认为其发挥抗炎活性的关键与其抗体可结晶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糖链
学位
目的:本论文对乳酸菌素制剂将执行现行标准检验获得的数据以及针对安全性指标如氯霉素、三聚氰胺和嗜酸乳杆菌发酵代谢物为主的乳酸、脂肪酸等为研究目标,建立检测方法,并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研究乳酸菌素制剂的质量状况,分析各厂家制剂的质量,为该产品的监督检验和生产厂家的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第一章根据现行标准检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对获得的样本进行较全面的质量分析评价;第二章在国家标准上经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