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的大规模跨区流动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作为迈向现代职业体系门槛的农民工群体,因其从事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又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民工的工伤保障权益缺失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工伤事故的日益增多,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也逐步凸显,农民工的工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工伤保障权益,但受多种因素的约束,在实践层面往往成效不足。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缺失,有悖于社会公正与社会正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不争事实,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风险规避,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障权益,成为摆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等相关利益主体面前一个现实的课题。
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研究,为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当前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找到了新的契合点,留下了大量可供探索的空间和可行的研究路径,并将成为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取向和新的生长点。首先,本文以博弈论为理论视角,将政府、企业、农民工均视为具有经济理性的行为主体,在现实制度环境的基本框架之下,探讨农民工、企业、政府这个基本三角之间的博弈结构,从制度因素和策略因素两大层面,探索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总体性根源;其次,选取江苏省C市为实地调研对象,并放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以及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大背景出发,剖析迈向现代职业体系门槛的农民工工伤风险和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表现及其后果,以及农民工利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进行维权的行动逻辑;最后,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高度,切实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研究提升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条件、机制和路径,探寻劳资之间从冲突到合作的可能,为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供可借鉴的参照样本。
研究发现,农民工、企业、政府三者都是具有经济理性的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环境和规则约束下,都会凭借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对自身相对有利的行动策略。在工伤保险制度发展不完善的社会大环境下,基于农民工、企业、政府三方在信息、权利上的不对等,农民工在三方的博弈中必然处于劣势,成为受到侵害的一方,这种侵害直接表现为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缺失。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相关实证研究,有助于总结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方性经验,科学预测其未来走向,探寻切实保护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研究提升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条件、机制和路径,探寻劳资之间从冲突到合作的可能,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更好地为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政策提供理论准备与参照样本。同时,对于探索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框架或结构安排大体如下:第1章:导论,阐述了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介绍了理论视角及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第2章:迈向现代职业体系的门槛:农民工的工伤风险,主要描述农民工群体的职业特征以及潜在与现实的工伤风险。第3章:博弈起点: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缺失及其后果,分析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现状,阐述了工伤事故频发所带来的后果。第4章:博弈环境: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制度因素,第5章:博弈结构: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策略因素,则分别从制度因素与策略因素两大层面,分析了相关利益三角的博弈环境与博弈结构,探索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缺失的总体性根源;第6章:从冲突到合作:提升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可能路径,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工伤保障权益的相关对策建议,包括优化工伤保险制度、强化企业责任、转变农民工观念等。第7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