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传统扶贫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目前贫困形势的需要,创新扶贫模式势在必行。精准扶贫作为解决中国目前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思想,它的全面落实对摆脱我国的经济困境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首先就是精准识别这一步,精准识别的精准度直接关系着致贫原因分析、帮扶项目确定、帮扶资金使用等诸多后续问题。只有贫困对象识别精准才能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最终确保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但是仍然无法走出扶贫“失准”这一困境,因此,如何有效寻找“贫根”、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成为我国改革扶贫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扶贫工作定位“精准”,扶贫工作才能高效开展。目前山西省A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很多实惠和机遇,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特别在精准识别这一首要环节。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梳理,以山西省A村为研究对象,查找了当地精准识别工作执行的相关政策文件,通过访问第一书记、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两委干部,并对各个个案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出A村在精准识别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比如:贫困户指标均摊、识别标准简单化、政策执行教条化、自主申请变被动、入户调查难核实以及民主评议欠公正等问题。并从技术、思想意识、社会和制度四个层面对影响A村精准识别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层面的识别过程缺乏灵活性和贫困户评价体系不健全;思想意识层面的小农思想严重和村民自治意识不强;社会层面的农村社会的粗放性和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制度层面的贫困户指标分配不合理和识别标准落地有偏差。通过对影响A村精准识别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实现识别精准化的实践路径,如建立“自下而上”的识别制度;改革扶贫对象识别的标准,包括使用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因地制宜划定贫困标准线和灵活执行“十一不进”政策;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贫困户;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基层干部考核监督体系等,以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扶贫对象精准化是精准扶贫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它为后续一系列扶贫帮扶措施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山西省A村精准识别中存在的困境和影响因素,探讨实现识别精准化的实践路径,对于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