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历时21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经济体制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短短的几年,新体制的框架己经基本显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加。作为市场经济体系核心地位的股票市场,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股票市场框架初步形成,股票市场的机构和工具也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面临困境的实质性原因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并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碍。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形式,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它的“转机建制”功能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欢呼由此带来股票市场规模和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股票市场交易对象的上市公司,其发展的质量-经营绩效的状况,更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才是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和标志。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为线索,围绕上市公司的行为,论证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并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对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背景与发展。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本质上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原来的注资方式——财政拨款和信贷支持相继陷入困境后,不得已而采取的变化——以发行股票的方式为企业筹集资本金。通过股票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是后来逐步明确的目标。这种背景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重融资、轻改制的发展现实。随后,回顾了上市公司发展的历程,从它的数量和融资规模两方面来说明它的快速发展。 第二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此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年上市公司的资产指标(总资产、股东权益、总股本)、相对效益指标(ROE、ROA、每股收益)、绝对业绩指标(净利润)以及调整后每股净资产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历年上市公司的统计特征和行为含义,并进一步对资产指标和效益指标发生显著背离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实证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现实。其次,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从资本金、税负、股利分配等四个方面与未改制国有企业进行了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程度。 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首先,着重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功能定位的偏差——融资功能的过度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扭曲、产权界定功能和风险定价功能的不完善以及上市筛选、额度管理、所有制限制的制度缺陷后,说明了它们是造成上市公司“先天”和“后天”质量不高的外部原因。进一步,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本质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并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在分析了存在于股份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矛盾后指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 第四部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对截至到99年10月底公布中报的900家公司的股票流通性结构,所有制结构及所有权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委托——代理”合约中独有的特点后,对国家股的持股主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国有股权主体缺位的事实。再者,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不仅严重,而且还与其特有的股权结构、发起情况有直接的关系。最后,指出股权结构畸形、国有资本主体不到位、股东控制权残缺和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 第五部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流通股的分割流通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和流通A股所占份额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股权结构的缺陷从实证的角度予以了证明。 第八部分改善我国卜市公司行为及其业绩的几个关键问题。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要提高公刁绩效,必须要解殃以下问题,一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是公司经营机制改善的关键,它的流通应尽快提上议程。二:是作为多数上市公司的人股东的国家,其行为必须要进行优化。二是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必须依靠机构的出现,才能形成有效的外部约余。四是必须要改变日前股祟的发行上市机制,从来源上提高上巾公司的质量。五是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翌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并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二-作,从外部对上市公司形成压力。八是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乐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作用。七是要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八是要完善外部监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