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探讨肾解剖结构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从单侧肾结石病例的解剖结构入手,研究在同一机体内环境的情况下单侧肾结石高发生率的可能解剖学因素,为肾结石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及协作医院近两年收治的肾结石病例,在剔除因肾结石、肾积水导致肾盏变形等病例后,观察分析了76例单侧肾结石患者与无结石患者的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健侧肾、患侧肾以及无结石患者肾(正常肾)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直径、结石所在盏长度及盏颈宽度、肾盂肾下盏角(IPA)、肾下盏横向角(ITA)、肾大盏及肾小盏数量,比较3D打印模型与CT三维图像数据,采用SPSS17.0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侧肾组UPJ直径范围为2.7~8.2mm,平均5.02mm;健侧肾组范围2.9~8.4mm,平均值5.22mm;正常肾组直径范围在3.3mm到9.6mm,均值5.24。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侧肾脏结石所在肾盏盏颈宽度最小值2.1mm,最大值8.5mm,平均值4.63mm;健侧肾相应盏颈宽度最小值2.1mm,最大值9.8mm,平均值5.19mm;正常肾组最小值3.3mm,最大值9.2mm,平均值5.52mm。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肾组对应的肾盏盏颈宽度显著大于患侧肾组。3.患侧肾组肾下盏长度在7.5~27.9mm之间,平均值15.81mm;健侧肾组肾下盏长度在7.0~25.0mm之间,平均值14.66mm;正常肾组范围在8.2~24.2mm间。三组间均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患侧肾组的肾盂肾下盏漏斗角度范围56.0~127.8°,平均90.46°;健侧肾组的肾盂肾下盏漏斗角度范围70.0~142.1°,平均值96.15°;正常肾组的肾盂肾下盏漏斗角度范围77.4~124.0°,平均值101.45°。三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组IPA显著大于患侧肾组。5.患侧肾组下盏横向角范围37.0~86.0°,平均56.9°;健侧肾组下盏横向角范围23.5~82.3°,平均值50.19°;正常肾组范围为20.3~81.6°,平均50.02°。三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肾组ITA均数显著大于健侧肾及正常肾组。6.三组间肾大盏数及肾小盏数均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7.3D打印的模型清晰,细节饱满,能显示出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的空间走行及相对位置(见图5)。分别在电脑3D图像上及打印模型上对各项指标进行测量,提示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肾脏的肾盏盏颈宽度、肾盂肾下盏角度及肾下盏横向角可能是导致其形成的解剖学因素。CT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是一种直观的、可采用的观测肾解剖结构的良好方法。通过研究认为同一机体内单侧肾结石高发生率现象可能与肾解剖结构异常相关,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