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的学校教育的需求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作为“健康中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大青少年健康教育力度。课余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延续和拓展,能够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形成良好运动习惯,从而保证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身心。这也是实现新的条件下,党中央和教育部倡导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基于国内外教育政策导向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提出新要求和青少年特殊心理发展背景,本文提出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和自我效能。在锻炼行为生态行为学模型和心理行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中学生环境-自我效能-体育锻炼行为模型,对武汉市内部分地区的中学进行了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481份,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样本检验、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等方面考察外部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检验自我效能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为:青少年倾向于进行强度较低的体育锻炼活动,男生的体育锻炼强度普遍高于女生,女生多进行轻微和强度较小的锻炼活动,但在低年级段,这种差异性要小一些。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有限,健康要求锻炼次数占比有待提高。当青少年处于适龄的学习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适龄阶段,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自我效能。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自我效能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自我效能在外部环境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外部环境还能通过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从而间接地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最后,对青少年现阶段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状况做出归纳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