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旅英华人女作家。她最早的作品成名在台湾,而后是在欧洲。虹影迄今为止出版的小说创作,早期多为短篇形式,近期则多为长篇小说,而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作品,其中处处可见她自己的身影。后来她移居国外多年,虽然身在他乡,但她依然坚持用母语写作,跟随着中国文坛发展的脚步。无论是在小说创作技巧还是形式上都在尝试着不同的创新和探索。虹影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被归类为女性文学或者先锋文学,但本人阅读她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她内心的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率真、较劲、不服输的生命力量。而在这种生命力量的指引之下,又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寄寓。而所有态度都源于一种逃离意识,对旧有生活的否定,对于恐惧的反抗,进而进行精神满足的追索。第一部分,讨论逃离的缘由,无论是虹影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在不断的逃离,而促成这种逃离的缘由一定有着个人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虹影以她的亲身经历叙述了那段特定年代中,《饥饿的女儿》中详细描写了人们因生存困境与粮食匮乏所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压迫与生命萎靡的面貌,包括食的饥饿、爱欲的饥饿、精神的饥饿、身份认同的饥饿。正是在饥饿的狂欢中,一步步将其推向逃离的道路。第二部分,结合虹影的早期短篇小说集和长篇作品分析逃离的形式,主要以生的逃离是强者出路的角度进行解读。主要文本分析以《脏手指·瓶盖子》、《K》、《女子有行》、《阿难》、《上海王》、《好儿女花》为主,突出逃离使强者获得生命的再生,并得到新的生活。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逃离的另一种形式——死亡。死亡是表明肉体的毁灭,是一种现世的最后逃离,但却不是精神逃离的最终归属。主要文本分析以《脏手指·瓶盖子》、《阿难》、《上海之死》、《上海王》、为主,探讨死亡意象在逃离意识中的精神体现。首先分析人物选择死亡的决绝态度,表明这是拒绝精神摧残的极端方式。其次以作品中镜头感很强的结尾描写,表现追求虚无高于无所追求,更将虹影的写作意图提升到更高的生命层次。最后将其作品与余华的《活着》进行对比,分析对待生与死的生命态度,更突显其创作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将虹影作品中猫的意象抽离,这是虹影作品中具有标志性的文学符号,必须对其进行细节剖析。第四部分,结合虹影多年来的心境与新的作品,分析在获得成功后的逃离追索问题:到底是继续逃离,还是选择回归。结合具体作品《女子有行》、《阿难》、《上海魔术师》、《好儿女花》以及虹影博客,透过最新作品可以看出虹影写作与想法的成熟,由当初的执拗历练成为现今的平和,探讨其成功后的精神追求。虹影的作品主题繁多,情感交织。这种忠于生活的渴望,使得她不怕苦难,不惧死亡。她的作品不仅仅在于她对个体生活的认识深度,更在于她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态度的严峻思考。本论文选取的这样一个考察角度,就是希望从这些因素中,可以反映并展现虹影深刻的生命意识,继而在这种生命意识的指导下,如何在一种诗性的对逆境的抗争中去获得生命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