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地震除了直接给灾区人民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外,还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受灾严重的山区形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广受人们关注的是距北川县城上游约4.7km处通口河右岸唐家山发生高速滑坡堵江,并形成顺河向长803.4m,横河向最大宽度611.8m,高82~124m,平均面积约30万m2,推测体积为2037万m3的堰塞坝。随着堰塞湖水位逐渐抬升,堰塞坝上下游水头差不断增大,水流已通过坝体向下游渗透。堰塞坝体是否发生渗流管涌或坝体边坡失稳,进而导致整体溃坝成为众人关注的问题。在准确获取堰塞坝体地质结构及相关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唐家山滑坡形成条件及堰塞坝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唐家山原坡体在地形上三面临空、坡内软弱夹层与结构面的不利组合以及“5.12”大地震是形成唐家山滑坡的主要因素。堰塞坝的形成机制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地震作用→滑坡体前缘剪切、后缘拉裂形成贯通滑面→滑坡体高速下滑、形成气浪、前缘刨蚀河床→后缘边坡坐落下滑→滑坡前缘受阻停止滑动→滑坡体堵江→堰塞坝形成。其次,根据土体相关参数模拟了四种水位(710m、720m、730m和740m)条件下堰塞坝体内部渗流场,分析坝体的渗流稳定性,模拟显示下游局部地方因渗透坡降大于允许坡降产生破坏,但其范围较小,不会形成大范围的渗流管涌破坏。对740m水位条件下堰塞坝上下游边坡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除坝体表面碎石土在上游前缘表层及下游坡脚处发生小范围破坏外,坝体整体稳定,即使在Ⅷ度地震烈度下坝体整体依然稳定,不会发生整体性溃决或半溃。最后,根据前面坝体稳定性结果认为除局部坝体边坡小范围滑塌破坏外,堰塞坝在漫坝前不会发生整体或局部溃坝。当水位超过坝顶最低高程时(752m),坝体将发生漫坝破坏,其溃决模式为渐进式溃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