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s Pursuit of Self:Interpretation of Sons and Lovers from Lacan's “the Mirror Stage Th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作为英国著名的和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不仅在中短篇小说、故事,诗歌,而且在散文、翻译,剧作方面都很有造诣。《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半自传体的一部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众多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十九世纪早期的诸如维吉尼亚·伍尔夫,詹姆士·乔伊斯等作家不同,劳伦斯不再重视激进的创作技巧,转而进行新颖的创作,关注年轻主人公保罗的心理发展。   这篇论文试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探求保罗追求自我的过程,试图分析保罗受到折磨的根源,即在母亲心目中自己完美想象的误认所导致的灵魂和肉体的分离。   第一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儿子与情人》的不同研究角度,比如说马克思主义角度,女性角度,主要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角度(俄狄浦斯情结)等等。之后,介绍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第二章提出“他者”这一在拉康理论特别是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重要概念。莫雷尔太太,作为对保罗最重要的“他者”,在保罗很小的时候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那时,保罗的自我就已经“形成”了。那就是做他母亲喜欢的事情。就像在前镜像阶段的婴儿,保罗无法区分自己与母亲的区别。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米丽安和克莱拉作为“他者”对保罗的影响。在遇到她们之后,保罗不知不觉逐渐地形成了与母亲不同的想法。但是,他依然坚持追求在之前形成的自我。这就使他陷入痛苦的境地。这里,保罗的情况像极了那些处于镜像阶段能够区分自己和母体的孩子。   第四章展现了保罗追寻自我的失败。随着“父亲”的介入和母亲的去世,保罗不可能找到符合母亲愿望的理想自我。因此,保罗变得更加痛苦。   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旨在进一步说明,人们在追求他人心目中完美自我形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遵循自身的需求,以便寻求到真正的自我。
其他文献
《达罗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以伍尔夫所倡导的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究《达罗卫夫人》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因素的内容。   本
翻译中的主体概念源自于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代表了主体性哲学的开始。但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将主体与其他客体割裂开来,更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二元对立
语码转换通常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当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它作为一种应对策略而被教师普遍使用。然而就是否应该在教授、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