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岭南地域具有东南亚季风海洋性的气候特色,高温、湿润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饮食以甘脂厚腻之物为主,易伤脾胃。《湿热病篇》中提及:“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膏粱厚味皆是提供脾胃酝酿湿热的条件,加之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气候,使该地区脾胃湿热证患者较为常见。湿热证始终以阳明(胃肠)和太阴(脾)为病变中心,“太阴内伤”是湿热证发病的内因和基础,是湿热证模型复制需要模拟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组实验尝试以此为切入点,采取全封闭式主动调温调湿式造模人工气候箱升高室内温度和湿度模拟外湿因素,给予小鼠肥甘饮食、酒伤、劳役等方法模拟内湿热因素,采取复合多因素造模法以建立湿热证小鼠模型,探讨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情况、体内炎症因子与水通道蛋白的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饮食+湿热环境+外来生物因子”复合多因素造模法,建立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高蛋白+猪油(高脂)+白酒+跑步30min”模拟内湿热因素,全封闭式自动调温调湿人工气候箱提高温度和湿度,模拟岭南特有湿热外环境,使用腹腔注射LPS模仿外来戾气入侵的条件。造模思路以“内外夹湿”为特点,湿大于热组模型小鼠给予高蛋白饲料喂养且进入人工气候箱[T:(32±0.15)℃,HR:90%~95%]每天12h,同步单日灌服猪油0.3ml,双日灌服29.5度白酒0.3ml且在跑步机上连续跑30min;热大于湿组模型小鼠在适应性喂养结束后给予高蛋白饲料喂养且进入人工气候箱,于造模结束前一天腹腔注射1mg/kg剂量的LPS完成造模。观察小鼠日常活动以及体征,测量小鼠每周体重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舌根部病理形态学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LPS、TNF-α的浓度;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CD14、AQP1、AQP8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p65、TLR4、AQP3和AQP4的蛋白阳性表达。结果:湿热证模型小鼠在造模后出现的湿热证症候,表现为体重降低、嗜卧懒动、纳呆、大便黏腻肛周污秽严重等,舌根部HE染色结果显示湿大于热组角质层厚度明显高于热大于湿组症状;本实验中整体造模结束,两组温病湿热证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降低,湿大于热组出现拟杆菌门含量的上升,厚壁菌门、梭菌纲含量下降,热大于湿组则出现拟杆菌门含量的下降,厚壁菌门、梭菌纲含量上升,提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菌的变化可能是小鼠湿热证中湿热偏重的相关性指标。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热大于湿组、LPS组小鼠TNF-αmRNA转录水平升高(P<0.05),脾虚组小鼠CD14mRNA表达水平增高;湿大于热组、热大于湿组LPS、TNF-α、NF-κb p65、TLR4的含量较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湿大于热组LPS、TNF-α的浓度较热大于湿组水平增高(P<0.05),湿热模型组结肠组织NF-κb p65、TLR4的蛋白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提示使用此种造模方式,湿大于热组炎症程度高于热大于湿组,两组湿热模型组小鼠结肠中AQP3的含量较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而AQP4的含量水平降低,与湿大于热组比较,热大于湿组AQP3、AQP4的表达含量升高(P<0.05)。本次实验发现NF-κb p65、TLR4与AQP3表达呈正相关,与AQP4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LPS通过NF-κb p65与水通道蛋白AQP相关,推测湿热模型组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可能与湿大于热组肠道菌群移位的机制有关,其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和丰富,超越了LPS的影响,导致了其炎症水平的增高。湿大于热、热大于湿组水通道蛋白的差异可能与注射LPS相关,前面提及两组小鼠NF-κb p65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推测可能是NF-kb p65在中间起均衡作用,而AQP决定其最终的变化趋势,炎症因子和水通道蛋白紊乱可能是湿热证动物模型中量化标准之一。结论:根据中医温病湿热证的造模方法,通过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湿大于热、热大于湿两种湿热证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均出现近似临床湿热症型体征、症状;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两组温病湿热证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降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菌的变化可能是小鼠湿热证中湿热偏重的相关性指标;温病热证动物模型存在内毒素-TLR4通路诱导的炎症介质反应和水通道蛋白的紊乱,其改变可能对湿、热的量化,判断湿、热的偏重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