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视作品的叙事学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98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电影可以说把主观性、象征性、反叛性等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从1988年捧回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来,张艺谋及其影视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一角。没有影坛世家的熏陶与锤炼,张艺谋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的进取心,加上他的天才和灵气及对电影事业的热爱,成为了当今中国电影届“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其影片成为了影视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头号话题。张艺谋不仅仅是第五代导演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标志。张艺谋的电影不是按照常规的讲故事的方法去讲故事,而是在有意的“造型运动”中辅以吸引人的情节要素。张艺谋影片不仅在影视界甚至在文学界都掀起来热议,影片常常偏重于造型而叙事则显得很薄弱成为评论家的谈资。   叙事按照电影叙事学理论来说,就是讲故事的问题,而电影就是用镜头来讲故事并通过造型手段来叙事的一门艺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张艺谋的影片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在叙事主题上,张艺谋的影片可以说是矛盾的复合体,从表层来看,故事情节简单,且不断追求题材的“变”与“新”,但从深层次来看,影片却在简单叙事之中孕育着相似的主题——对历史的反思、对文化的关注等。在叙事结构上,张艺谋的影片在简单的叙事结构中插入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冲突,力求达到视觉艺术与叙事艺术的统一,使电影逐步跳出文学剧本的局限。在叙事策略上,张艺谋的影片从叙事视点的转换和叙事风格的变化上力求遵循自己“不断求新求变”的原则,这正是张艺谋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几个方面对张艺谋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其在电影叙事学领域的某些规律,以期对张艺谋的影视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些例证。
其他文献
盛可以在新世纪初登上文坛,其作品风格冷峻凌厉,常常单刀直入地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反映当下生活和日常冲突,展现生活的疼痛,揭露人性的隐疾,探索人与城的社会关系,勾勒出了“沉默
黄永玉是位全才艺术家,艺术创作涵盖诗歌、小说、绘画、木刻、雕塑、书法、设计等诸多领域,其作品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黄永玉在穿越“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道路上另辟蹊径
游仙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特殊样式,肇始于先秦,在汉代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魏晋时期达到了鼎盛。汉代作为游仙诗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整个游仙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全
山寨现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热点景观,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出现与发展缘于多方面因素的促成,是时代演进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尽管山寨现象来势迅猛,但人们真正对它
“70后”作家从出现至今一直是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96年2月,陈卫主编的民间文学刊物《黑蓝》上,至此便有了关于“70后”作家的一系列争论,关于“70后”
1898年,马建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出版。马建忠意在揭示汉语的规律,希望能借助语法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使孩童尽快掌握学习语文,从而学习先进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