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闺阁才女的人生变迁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碧城(1883-1943)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位富有传奇生活经历的女性。她年轻时(21岁)逃离闺阁,随后因才华横溢获得宝贵的人生际遇,从而名满天下。她曾从事女权运动和女性教育事业,民国后从政和从商,中年后游走海外,最后于1930年版依佛门,宣扬动物保护理念和佛法。她为女权、教育事业以及中西方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一生作品很多,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游记。通过她所留下的资料,后人能做的不仅仅是恢复她的生平。通过她带有自传性质的个人书写,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变幻而复杂的大时代下,个人选择的主动性和限制。她的一生其实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她在这种挣扎与无奈中去努力追求自我,建立自我。吕碧城最后通过形而上的探索方式解决了个人在心灵层面的归属问题和自身与国族之间的矛盾。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吕碧城的人生选择与变迁为中心,通过她对三种形象(爱国尚武的英雌,女子教育中的探索者,自由独立的旅行者)的建立来探讨她对自身主体性的建构。但是她在建立自身形象时却不得不面临许多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吕碧城在这两面的复杂性体现了一个传统的闺阁才女走出闺阁后在近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典型困境。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闺阁才女群体在国族危机出现后所面临的境遇与状况。主要是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以及困境:闺阁才女的学识因不能直接用于拯救国族危机,从而面临身份合法性的指责。第二部分是探索吕碧城通过构建三种形象对自己进行改变这一事实,这三种形象的建立体现了吕碧城构建自身主体性的一种选择。她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第三部分主要解释吕碧城离开闺阁的原因以及在社会上面临个人选择背后的无奈与限制。这种无奈与限制的实质是国族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以及个人心灵层面的苦闷。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吕碧城融入当时走入社会的闺阁才女中,探讨这部分才女对于前代才女的超越之处和她们对闺阁文化的继承。再将吕碧城与秋瑾、施淑仪等人进行对比。她们的出身原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走出闺阁后个人的选择具有极大的差异。通过三个人的对比,揭示闺阁才女走出闺阁后的生命状态。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希望可以增加对闺阁才女这个群体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她们的艰难选择从而看清她们背后的人生境遇以及整个晚清至民国期间的社会精神风貌。
其他文献
中国备荒仓储制度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发展,至清代已形成常平仓、义仓和社仓诸仓鼎立之势。它们平时积谷,在灾荒年份通过平粜、借贷、赈济等方式救济灾民,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保障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至上海。起初侵华日军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使上海棉纺织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日军占领上海之后,即图谋统制上海的棉纱。侵华日军为了控制
研究异常处理机制与分布式实时处理相关的指标及构件,分析目前的异常处理机制类型及特点,提出地消息端口的分布式实时系统异常处理机制,该机制基于消息服务器和端口变量通信机制
当前最流行的网络并行计算消息传递模型是PVM和MPI,通常使用者认为PVM和MPI仅是代表了解决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案.而该文结合曙光-2000(分布式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所用的
介绍了设备状态检修专家系统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的神经网络的系统结构和学习算法.它通过用分解判定子模块对输入向量的适当分区域、由合成子网将各区域的结果合成,
草莓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条件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花芽分化的条件是低温和短日照,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为15℃~20℃,日照时数为10~12小时的条件下,开始花芽分化。而花芽发育则需要高温、长
Internet业务量的激增和网络应用特殊化都使得负载均衡成为迫切需求,Linux虚拟服务器按传输层连接对集群节点进行业务分配,能便捷而高效地实现负载均衡.文章对其工作方式和均
1937年7月底,日本内阁决定大举增兵华北,进攻北平的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在南苑作战的失利使战局急转直下,形势对中方极为不利。然而,驻扎于通州的伪冀东政府保安队却在29日凌
1958年,农业合作化已完成,在国家的倡导下,临沂地区发起稻改运动,大规模改旱田为水田以治理涝洼和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将水稻化和水利化作为实现农业大跃进梦想的重要途径,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