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许可效应自种族歧视领域发展而来,在亲社会行为领域具体表现为个体在过去做过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自我知觉后,未来会减少道德行为,甚至有可能―做坏事。现有文献关于道德许可在种族歧视领域、亲社会行为领域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研究为本文间接提供理论支持,但关于道德许可的研究中,多从理论出发或以文献综述为主要形式,缺乏对道德行为主体本身和后续亲社会行为差异的探讨,以至于对道德许可概念是否存在于亲社会行为领域的说法不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首先考察道德许可效应是否存在于亲社会行为领域,其次探讨启动主体对道德许可效应的作用,然后通过改变后续行为对象来查看道德许可效应的变化。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子研究。研究一沿用前人的研究范式,采用回忆启动法,检验道德许可效应是否在亲社会行为领域存在;研究二探究道德许可效应中个体道德知觉启动的机制,采用2(道德启动:道德和不道德)*2(启动主体:自己和他人)的组间因子实验设计,检验道德许可效应中启动不同道德知觉主体是否会产生影响,验证道德启动的不同主体对许可效应的影响;研究三采用2(道德启动:道德和不道德)*2(后续对象:抽象和具体)的组间因子实验设计,验证后续捐赠行为与道德启动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三个子研究的结论层层递进、相互补充,支持了本文的三个主要假设。 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亲社会行为领域的道德许可研究,同时在实践中为亲社会广告提供了理论支持。从验证道德许可视角出发,探究道德启动的主体不同对后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后续行为对象间的心理距离对道德许可效应的调节作用,说明了道德许可效应的真实存在和影响因素。本文从结论上既从理论层面对道德许可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也从实践层面为亲社会广告的制作提供了新思路,从启动主体和后续亲社会行为对象出发,减少道德许可效应,增加道德持续和道德清洗来提高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