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小学新课改中,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可谓倍受人们关注,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在一些中小学也取得了显著的绩效。但也勿庸置疑,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影响了合作学习功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究竟何谓合作学习?实践上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又是哪些因素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应该采取什么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进合作学习功能的发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本文就这一命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和较为系统的探讨。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究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历史。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就教师为之精心设计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思考、研讨乃至实验、操作,使学生个体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形成有关技能以及养成合作精神、合作意志等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流长,古代西方和中国便有一些反映合作学习的思想出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思想进入系统理论化时期,由于各国的研究视角不同,也就出现了类型各异的合作学习理论。
第二章着重讨论了合作学习应有的功能问题。认为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具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磨练学生的合作意志等功能。
第三章探讨了当前中小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在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时,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其功能发挥乃至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包括1.随心所欲(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存在着疏于设计、随意运用)的问题;2.作而未合(即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缺乏合作协同的精神:他们虽然在教师的要求下在同一个“小组”里就有关的问题或内容进行着“学习”,但实际上却是各干各的,各自为政,或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的问题;3.参与度不均(即在合作小组中,并非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的问题;4.放而不导(即作教师的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缺乏监控和指导)的问题;5.行色匆匆,草率了事(即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裕,往往活动开始不久便告结束)的问题。第四章就影响有效合作学习的因素抑或诱发上述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笔者以为,主要因素有:教师对合作学习精髓的把握度;合作学习小组建构的合理度、成员分工的明晰度;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许多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而很少有作业是要求让学生合作完成的);评价机制的到位度等。
第五章主要基于现代教育科学原理,就如何解决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究。以为要解决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包括:行“合群”教育以使学生乐于合作;重“小组建设”,使学生易于合作;调控与引导同步;难度与进度恰当;“准备”与“适时”并重;合作活动恒常化;评价导向合理化(如重个人评价,也重小组团体评价;重学习结果评价,也重学习过程评价;不仅要评价他的学习成绩与思想品行,还要对他平时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作出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