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家欧根·鲁格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发表于2011年,中文译本出版于2014年,2012年夺得了德国图书大奖。小说描写一个东德家庭的兴衰,横跨七八十年,历经社会剧变的年代,是德国近年来反映东德社会的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引起广泛讨论。对于历史的记忆一直是德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大分支,反映东德的文学作品正是其中一大热点。《光芒渐逝的年代》在德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德的历史方面,如苏珊.埃森施密特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中的东德》,而在中国还停留在一般的书评介绍上。本文旨在以记忆理论为基础,分析这部小说如何构建东德时代一个家庭的记忆。集体记忆构建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历史、社会的认知,而分享集体记忆的群体也从而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一种文化、一种身份认同正是通过集体记忆而不断传承到下一代。通过对此书的个人记忆、代际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不同层面的分析,本文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本书体现了怎样的东德记忆和怎样的身份认同?2.这些记忆如何在当下被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有怎样的形式和特点?本论文首先介绍文化记忆理论,为后面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该章先概述了阿莱达.阿斯曼区分和阐述的四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即个人记忆、代际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其不同的记忆类型的特点,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论文介绍了阿斯特里德.厄尔论述的记忆构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用于分析小说记忆的叙述方式。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本分析的主体部分,从”怎样构建记忆“和“构建了什么样的记忆”两个维度入手。第三章重点分析小说的建构方式,其特殊的形式对小说所呈现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部小说中的记忆是通过不同的家庭成员的叙述的,其最大的叙事特点是多重叙事者和非线性叙事,这为记忆构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让小说中的记忆充满了不确定性,体现出了生活的偶然性。这种建构把小说中的东德记忆与逻辑严谨的历史叙事区别开来。第四章分析小说中呈现出的东德的记忆的一些关键词和特殊记忆地点,以及一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记忆场景——爷爷的九十岁生日宴。小说的记忆里反复出现的几个话题是:审查制度、宗教、柏林墙和社会主义理想。小说的记忆和以下几个地点有非常深刻的联系:莫斯科、墨西哥、老房子。这些关键词和记忆地点将展示本书的记忆的特点。生日宴是一个浓缩了柏林墙塌前夕的东德情况的场景,是对当时的政治的一个隐喻,本章也将分析这段历史剧变时期的记忆。小说是由不同的叙事者叙述的的个人记忆,同代的家庭成员的记忆反映出了代际记忆。个人记忆、代际记忆与集体记忆又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本文从这三个不同记忆类型的层面来分析记忆关键词、记忆地点和特殊记忆场景。论文最后总结了小说多重视角等记忆建构特点与其展现的一个家国乌托邦逐渐崩塌的关系。小说中四代人的家庭记忆细致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体现出了民主德国几代人身份认同的消亡过程。小说所建构的不同的个人和代际记忆反映了当下对民主德国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