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实验禽类种子中心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保存有BWEL-SPF鸡种群和HBK-SPF鸭种群。其中BWEL-SPF种鸡采用循环杂交法封闭饲养14世代,在第15代改为最佳避免近交法交配方式,现保存有8个家系;HBK-SPF鸭根据蛋壳颜色分为HBK-B和HBK-Q2个家系,已繁育至第3代。本研究分别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对第16代8个家系的BWEL-SPF种鸡全群和第2、3代HBK-B-SPF鸭和HBK-Q-SPF种鸭全群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并对BWEL-SPF鸡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遗传背景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对SPF禽种群的杂合度、群体内的近交水平以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的测定,为SPF种禽的品系选育、交配方式和特定疫病敏感性品系的建立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HBK-B和HBK-Q SPF鸭在18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49以上,期望杂合度分别介于0.560~0.618和0.570~0.591之间,各位点的总群体遗传杂合度在0.321~0.760之间,平均为0.571,亚群体遗传杂合度在0.311~0.752之间,平均为0.565。这均表明HBK-SPF鸭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对HBK-B鸭和HBK-Q鸭群体内近交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群体内部分位点的近交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表明群体内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F统计量检验表明,两个世代的HBK-B和HBK-Q鸭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 0.001);通过对HBK-B和HBK-Q鸭群体两个世代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卡方检验,发现F2与F3世代间的HBK-B和HBK-Q鸭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在6个和11个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这表明利用卵壳颜色来分别建群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通过扩大有效群体含量等手段来提高这两个群体的遗传稳定性。应用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SPF鸡在F16世代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长期的近交已经使相当一部分位点(35.7%;5/14)的基因型趋于纯合(> 0.90)而被固定下来,群体内等位基因的变异程度显著降低。但在F16代改变传代方式后,多数家系(7/8)的FIS估计值为负值,其中有4个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这表明经过长期垂直传代的家系内的近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F统计量检验表明,各家系间的遗传分化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 0.001),来自群体间的变异为12.9 %,表明群体内家系之间的遗传分化曾经达到过较高的水平。通过比较SPF鸡与不同品种鸡在等位基因分布上的差异,我们发现SPF鸡在高度近交传代14世代以后,除了部分位点的基因型趋于纯合外,有较多位点(64.3%;9/14)仅保留了二个或三个优势等位基因,这说明在利用微卫星标记来判断群体的近交水平时,应该考虑特定祖先群体在遗传背景上的固有差异。通过位于MHC基因内部的LEI0258位点基因型判定,发现存在263、362、543三种纯合等位基因型,为近交系筛选及抗病选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