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简称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原发性肝癌高发区,起病隐匿,潜伏期长,恶性度高,生存期短,生存质量差,且治疗棘手,素有“癌中之王”之称。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农药、黄曲霉毒素、水源污染、亚硝酸、饮酒等因素感染有关,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发生肝癌最直接原因,肝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积极防治肝癌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扶正补虚法是中医治疗肝癌的重要法则之一,即所谓“虚者补之”。“本虚”是导致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虚以脾虚为主,脾虚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重要病机。扶正补虚法是通过对肝癌患者的阴阳气血的扶助补益与调节而改善肝癌患者的“虚证”状态,从而达到防治肝癌的一种法则,亦是应用补益强壮的方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与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稳定,以及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生存质量。研究目的从肝癌的病因病机入手探索扶正补虚方药对肝癌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部分:主要观察扶正补虚方药(参桃软肝方+槐耳颗粒)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实验部分: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参桃软肝方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实体瘤的抑瘤率、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理,为该方药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病患,采用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分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以Ⅲ-Ⅳ期无手术适应症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2例。采用辨病(口服槐耳颗粒)与辨证(参桃软肝方随证加减的扶正补虚方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西医组以纯西医治疗的Ⅲ-Ⅳ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1例。采用介入、化疗或靶向治疗。观察期间三个月,主要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瘤体变化、症状、KPS评分、体重、肝功能Child分级等)评价。实验部分:将体重18-22gSPF系雄性小鼠40只,每鼠于右前腋皮下分别常规接种肝癌H22瘤细胞悬液0.2ml(约1×10~6瘤细胞),次日随机分为4组,参桃软肝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每毫升灌药量中含生药为0.67g/ml、1.34g/ml。相当于成人每公斤体重的临床日用量折算成小鼠的等效剂量的1倍、2倍量用药。阳性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2ml/20g体重;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给0.2ml/20g体重的生理盐水。每日腹腔注射给药1次,连续14天。停药后次日处死小鼠,称体重,剥离皮下瘤块,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并进行显着性检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BCL-2,用以判定BCL-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程度,进一步验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组在稳定瘤体、提高患者卡氏评分,改善患者症状,特别是对改善患者胁痛、腹胀、倦怠、体重增加等4个方面的主症有较好疗效,其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Child分级、中医症候总积分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表明:参桃软肝方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实体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CTX阳性组抑瘤率为64.6%,高剂量组抑瘤率最高可达38.9%。CTX阳性组和参桃软肝方高剂量、低剂量组均对BCL-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参桃软肝方在稳定瘤体、提高患者卡氏评分,改善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改善患者胁痛、腹胀、倦怠、体重增加等有较好疗效。参桃软肝方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实体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对BCL-2的抑制作用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由于影响肝癌治疗因素众多,本实验只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今后可以对参桃软肝丸进行更为细致和系统的临床观察,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有效性。动物实验可以对参桃软肝方进行拆方研究,以进一步确认最佳且有效之小方剂配伍,为开发出新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