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点状管理模式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资源保护不力、景点重复建设、无序开发、效益不佳等问题,多要素集成的面域管理呼之欲出。在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下,依托GIS技术,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成为了旅游面状管理的必由之路。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出现过旅游空间功能区划这一名词,但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多。本文从区划、旅游相关区划等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阐述了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地域分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反规划”理论。在分析区划和旅游区划概念的基础上,从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概念和目的、旅游空间功能区的类型、它与其他旅游相关区划的区别等方面阐述了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内涵,指出它具有空间全覆盖、主体功能突出、和谐性、动态性的特征,能发挥缓解生态压力、加强旅游区域空间管治、制定区域旅游开发次序的作用。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单元,而是通过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的叠置分析和聚类分析,划分得到的内部地理环境一致或相似的小区。第二,从旅游发展潜力的角度,构建了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因子影响范围、辐射作用程度的不同,分为均质型因子和扩散型因子。均质型因子仅对特定区域发生作用,它的原始数据可以从统计资料、已有的区划成果获取,而扩散性因子的辐射作用遵循距离衰减效应,本文巧妙地借助可达性技术间接地计算出它的影响范围和分值变化。这弥补了以往区划研究中将交通节点、城镇、景点等扩散型因子的影响分值作均质赋值的不足。第三,根据“反规划”理论,直接将自然保护区划入为适度发展区,这也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空间功能区的划分方法是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的多指标加权求和评价法,求出每个基本单元的旅游发展潜力值,根据JENKS断裂法,将其断裂为四类,分别为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潜力挖掘区。以常熟为案例地进行旅游空间功能区划实证研究,将常熟划分为四大旅游空间功能区。四大旅游空间功能区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其县城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核心发展区包括虞山尚湖、方塔园、翁同和纪念馆、昆承湖、沙家浜、服装城等旅游景点在内。最后根据划分结果,提出加强面域协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制定旅游开发次序、共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等旅游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