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分布于四川的48种野生悬钩子属植物为材料进行表型性状数量分类研究,在全面衡量悬钩子属植物性状特征的基础上,旨在探索新技术在悬钩子分类研究上的应用,并为野生悬钩子的准确分类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悬钩子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主要方法和结果如下:(1)选择36个性状用SPSS17.0进行分析,其中二元性状13个,多元性状16个,数量性状7个。Q聚类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平方系数(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coefficient), R聚类采用相关系数距离(Pearson correlation),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within-groups linkage)。(2)Q聚类结果将48种悬钩子属植物分为特征明显的4大类群,即空心莓组、木莓组、刺毛莓组和匍匐莓组,在4大类群下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吻合。组间欧氏平方距离可知,空心莓组与木莓组遗传距离最近;而刺毛莓组、匍匐莓组与空心莓组的遗传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木莓组与空心莓组亲缘关系最近,这些与悬钩子属植物传统的形态分类学观点相一致,但不赞成将红毛悬钩子划归柔毛叶亚组,而将其归属于绒毛叶亚组。此外,椭圆悬钩子和栽秧泡,红花悬钩子和刺萼红花悬钩子是否为种与变种的关系值得商榷。(3)R聚类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组,托叶大小、托叶合离生、果空实心、叶型、花序类型及小叶数等性状群内有较强的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成分占信息总量的60.948%,表明悬钩子分类中存在重要性状,主要是托叶大小、托叶合离生、果空实心,其次是叶型、花序类型、小叶数等;对分类贡献不大的性状主要有叶形指数、叶柄长与被刺与否、心皮数、花瓣颜色、果形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R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揭示在悬钩子分类时应选择重要性状,避免过多次要性状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