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着其主体性的影响并贯穿于文学翻译的始终。而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将从赛珍珠和沙博理不同的主体性及其各自的翻译行为来解读《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 of the Marsh一直是《水浒传》英译本中最受欢迎的版本。然而,在目前对《水浒传》的翻译研究中,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是围绕归化、异化的孰是孰非对这两个译本作比较研究,且争论不休。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译者主体性,通过分析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从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对翻译的影响和社会客观环境对译者的影响三个大方面着手,分析阐述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两个英译本中体现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译者过去卑微身份及现在的主体地位,然后对译者主体性所涵盖的内容进行说明,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主体性”的研究,最后说明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体现的三个重要方面。第三章主要对赛珍珠和沙博理这两位译者以及他们的《水浒传》英译本进行介绍。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个英译版本在标题、人物绰号、修辞方法、文化负载词以及谚语和习语的翻译这五个主要方面的异同着手,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在译文中的,并通过举例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译者主体性因素。第五章为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性总结。在对两个《水浒传》英译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决定译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赛珍珠与沙博理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身份,相异的翻译策略根植于他们翻译过程的始终,因此,从其各自的主体性探讨《水浒传》英译活动是十分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