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坐落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13年9月在这里进行过演讲,也是在这里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紧接着同年10月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便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由来。但是倡议的提出并不是空喊口号,“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在五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诸多成果,也为沿线参与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着眼于世界大格局的谋篇布局,牵动着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目光,众多媒体都对其进行跟进报道与解读,其中最为受众所信赖的当属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党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从1948年创刊至今,报道过多次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新闻生产框架。本文主要研究2013年-2018年《人民日报》头版版面是如何运用新闻框架来宣传“一带一路”的。本研究采用样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在传播“一带一路”相关信息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在为学界提供研究参考的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使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新闻生产时提供借鉴。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还可以帮助中国在国际上塑造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众所周知,目前任何媒体在运作过程中都具有预先设定好的框架,作为我国最具权威的党报,《人民日报》的“一带一路”报道是如何呈现的,近几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本文选取2013年至2018年《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的新闻框架理论,运用样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等三种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涉及到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新闻体裁、报道主体等多个方面。最后通过研究的得出结论:《人民日报》报道具有题材多样可读性高、中长篇报道为主并且以政治经济领域的报道为主的特点。倾向明确,新闻报道较以往更具“人情味”。但是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注意倾听周边国家的发声,拓宽报道范围,深入文化交流;注重解释新闻,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人民日报》才能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