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市场机制建立,商业主义文化如潮水浸淫各个领域,政治、经济与文化处于多边作用的结构关系中产生新变。此时,中国文坛和影视圈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分别出现了一批生于60后的群体,他们分别被学术界命名为“晚生代”作家群和“第六代”导演群。笔者将目光聚焦在这两个艺术家群体上,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梳理出它们的相似性及原因。首先,笔者对这两个艺术群体在学术史上的命名进行梳理,规定了本文言说的范畴。第二部分,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和影像分析,比较这两个艺术群体其作品艺术特点的相似性并梳理出以下几点:第一,基于反集体性宏大叙事的个人化叙事,及对碎片化、片段式、非逻辑的日常生活的真实表现。第二,他们的艺术作品共同流露出不直接进行主观判断的冷叙述立场。第三,他们艺术视野观照下的都市及其依附在都市表象下的价值观。第四,梳理他们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的关注。第五,他们共同倾情于残酷青春的成长题材。第六,父亲在作品中的缺席和对父权的颠覆书写,由此折射出身份认同的焦虑。第三部分,笔者基于这两个艺术群体作品的对比分析,探寻隐藏在其相似性背后的根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这两个艺术群体在文坛和影坛的“后来者”地位使得他们共同选择反叛前人的姿态。其次,在年龄上这两个艺术家群体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令他们在叙事资源的占有上有相似之处。第三,从这两个艺术家群体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对体制的背离,处于相对独立的生存状态,而体制外身份对他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分析“晚生代”作家作品中的电影因子,及“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文学因子,初步探讨文学和影视互为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