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重视并预防这些因素,改善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方法通过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使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取得全部随访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女34例,男2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4.61±6.65)岁。按因素不同将其分组,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随访等方式归纳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总结哪些因素与肱骨头内翻关联性紧密,预防这些因素,改善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以数据及观察指标不同为依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进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中,分析肱骨头内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取得随访,11~35个月随访时间,平均(18.57±3.25)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愈合,达愈合所用时间9~21周不等,平均达愈合时间14.3周。本研究中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神经血管损伤,无肱骨头坏死现象,9例发生肱骨头畸形内翻愈合,其中2例出现螺钉穿透关节表面。1例因大结节上移出现肩峰撞击,1例伤口表面感染积极换药后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可知:术后肱骨头内翻组70分,术后肱骨头无内翻组82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可知:术后肱骨头内翻组63分,无内翻组80分。1术后肱骨头内翻组与术后无肱骨头内翻组在年龄、骨质情况、骨折分型、入路的选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肩关节外旋位损伤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比例(23.53%)高于内旋位损伤患者(4.17%),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非锁定钢板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比例(16.70%)高于应用锁定钢板患者(15.00%),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内下侧皮质缺损者肱骨头内翻率(25.90%)明显超于无内下侧皮质缺损者(6.50%),P=0.046<0.05,有统计学差异;术中无肱骨距螺钉置入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的比例(28.00%)高于肱骨距螺钉置入患者(6.10%),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未植骨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的比例(26.92%)高于植骨患者(6.25%),P=0.03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肱骨颈干角<125°或>145°的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的比例(30.80%)高于肱骨颈干角125°~145°的患者(3.10%),P=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非锁定钢板、术前内侧骨皮质缺损、术中无距螺钉置入、术中肱骨颈干角<125°或>145°与术后肱骨头发生内翻密切相关(P<0.05),是肱骨头内翻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外旋位-内收型骨折、术中未植骨与肱骨头内翻有一定相关性(P>0.05),但不是肱骨头内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影响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内固定时应用非锁定钢板、术前外旋位-内收型骨折、术前内下侧骨皮质缺损、术中内侧柱无肱骨距螺钉置入、术中未植骨及术中肱骨颈干角复位不良。2肱骨头内翻会延长骨愈合时间、限制关节活动。预防肱骨头内翻的发生在关节活动功能上尤为重要。3重建内下侧骨皮质的解剖支撑并置入肱骨距螺钉,恢复肱骨颈干角,必要时做植骨处理,有效阻止了肱骨头内翻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