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已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但两性社会性别差异依然无处不在,“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文化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许多人将其归咎于两性能力的差异,而这种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生理差异之外的社会性方面。这些后天形成的差异起于何时,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复制并延续的?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和探究渐渐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社会性别之上,如何进行先进的性别意识教育就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呈现给我们当今的性别意识状况,并把教育的对象首先确定为党政干部、大学生、教师等群体,详细阐述了如何对他们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然而,众所周知,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事实上,儿童期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性别意识教育尤为重要,而母亲作为儿童的主要依赖对象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以社会化理论、特殊功能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过程。通过对选取的“A区”和“B村”的共24对母子的性别意识教育情况的比较,分析了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在家庭分工、与孩子相处时间、教养方式和孩子所依赖的程度与方式等方面与父亲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而进一步阐述了母亲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作用途径。通过此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多数母亲尚未意识到她们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在支配做的家务劳动上,男孩女孩差别不大;对待男孩的性别意识教育不同于女孩;母亲的示范和引导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农村与城市的总体状况有差异。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教育母亲以避免母亲的负面作用,同时发挥父亲的积极作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注重正确性别意识的引导:农村性别意识落后,重点开展农村性别意识教育;不能忽视男孩的性别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