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近海底层鱼类,是我国黄渤海地区重要的渔业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牙鲆以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近年来,我国沿海水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强,野生牙鲆生存面临严峻的考验,自然资源量不断减小。为了增殖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把牙鲆作为重要的放流对象,向黄渤海区连续多年大批投放牙鲆鱼苗。大量鱼苗被放到自然海域中,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回捕率等问题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区分回捕鱼中放流鱼与非放流鱼。迄今,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牙鲆亲子鉴定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较多,但是利用mt DNA标记,发挥其母性遗传特征的探索尚未开展。为此,作者开展了mt DNA和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增殖放流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mt DNA和微卫星标记相结合方法的回捕牙鲆亲子鉴定首先利用mt DNA标记对牙鲆亲鱼、放流鱼和回捕鱼进行亲子关系鉴定。55尾亲鱼具有26种单倍型,作为其子代的129尾放流鱼具有5种单倍型,与亲本的单倍型全部对应,证明子代与亲本的单倍型一致,验证了mt DNA方法鉴定放流鱼的准确性。435尾回捕鱼具有70种单倍型,其中有330尾与亲本中的17种单倍型相对应,为疑似放流鱼;另外105尾具有53种单倍型,与亲本的单倍型不对应,可以确定为非放流鱼,予以排除。然后利用微卫星标记对疑似放流鱼进一步亲子鉴定,330尾中有310尾等位基因与其亲本全部对应,可确定为放流鱼;另外20尾等位基因与其亲本不对应,可确定为非放流鱼。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利用mt DNA标记可以发挥母性遗传的特性,快速排除回捕鱼中的非放流鱼,方法简便,快速;利用微卫星标记进一步对具有相同mt DNA单倍型的个体作亲子鉴定,从疑似放流鱼中准确鉴定放流鱼。实验结果证明,mt DNA标记与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以提高亲子鉴定的效率,并不失鉴定的准确性,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好方法。2.基于mt DNA和微卫星标记相结合的牙鲆亲本贡献率分析利用mt DNA和微卫星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牙鲆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差别很大,最高是61.31%,最低是0%。其中一对雌雄检测到有136尾子代,其贡献率高达49.64%;还有一雌一雄没有后代。本研究发现,牙鲆亲本对后代的贡献率严重不平衡,此种状态将对后代遗传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对于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3.基于mt DNA标记的牙鲆亲鱼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利用mt DNA标记,分析北戴河、威海和烟台等3个群体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4%、28.1%、17.9%和15.6%,A+T的含量(66.5%)明显高于G+C的含量(33.5%),表现出显著的A+T碱基组成偏向性。276个牙鲆个体共检测到变异位点357个,转换与颠换的比为1.0,分属54种单倍型,北戴河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性以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值均大于威海和烟台群体。基于mt DNA控制区的Kimura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北戴河群体与威海和烟台群体的遗传距离较大,且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北戴河群体与威海群体和烟台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牙鲆增殖放流亲本群体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北戴河群体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比威海和烟台群体丰富,遗传资源质量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t DNA和微卫星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放流牙鲆亲子鉴定,可以准确快速区分放流鱼和非放流鱼,是评价鱼类放流效果的有效方法;不同牙鲆亲本对后代的贡献率差别很大,因此在进行放流亲鱼配组时,一方面要考虑亲本的数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亲本贡献率等因素,以保证放流群体遗传结构不会产生明显差异;黄渤海区三个大型放流牙鲆产卵亲鱼群体都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相比之下北戴河群体尤为明显。本研究结果为有关部门评价放流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