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泥石流是发育在山区谷地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是在暴雨的激发下产生,具有暴发突然、运动速度快、能量巨大等特征。在我国西部,尤其西南地区,沟床型泥石流都是在短历时强降雨作用下形成的,前期降雨使土体入渗率降低,在后续降雨作用下出现超渗产流并形成径流,最终汇聚成为洪水,洪水冲刷沟道内的固体物源成为泥石流。对暴雨泥石流的预报主要是通过监测分析前期降雨与激发降雨来实现的,前期降雨与激发降雨的区分会对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对此,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台湾黄婷卉通过对台湾地区暴雨泥石流灾害研究后,提出小时雨强大于4mm/h时,可以当作本次降雨的开始,连续6h雨强都小于4mm/h或12h内累积雨量小于10mm时作为本次降雨的结束。周伟研究了汶川泥石流沟在地震后的前期降雨与激发降雨,认为小时雨强大于1mm/h时,可以当作本次降雨的开始,连续6h雨强都小于1mm/h可以作为本次降雨的结束。以上两种分割方法都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或一定的时间内的暴雨泥石流灾害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分割方法。黄婷卉法是通过研究台湾地区暴雨泥石流来确定的,台湾地区每年至少有三次以上的台风,降雨雨强大,时间长,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mm,该方法在台湾地区较为适用,但在其它台风较少,雨强和降雨量较小的地方,容易将本场降雨的延时缩短,前期降雨也相应的大幅减小,这容易引发漏报。周伟方法是通过对强震区震后暴雨泥石流沟分析得出的,强震区震后山坡植被大量破坏,使得山坡及沟谷裸露,但随着时间延长植被快速恢复,3-4个雨季过后,需要把雨强减小,该方法分割的结果可能会使本场降雨的历时大大延长,前期降雨也增大,易于产生错报。本文通过分析已有分割方法和野外降雨资料,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模拟野外斜坡土体在降雨过程中的产流、入渗。通过研究坡度、地形、雨强、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降雨产流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前期降雨下,产流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前期降雨分割的方法,与已有分割方法对比并且用三大片区野外泥石流沟的降雨数据进行验证,得到以下结论:(1)坡度是影响坡面产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斜坡坡度越陡,越容易产流,坡度越缓,越不利于坡面产流。(2)地形(上缓下陡)是影响坡面产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上缓地形面积越大,坡面越不容易产流,反之,越利于坡面产流。(3)植被覆盖率是影响坡面产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覆盖率越高,坡面越不容易产流,植被覆盖率越低,越利于产流。(4)雨强也是影响坡面产流的重要因素之一,雨强越大越容易产流,雨强越小越不利于产流。(5)对于裸露斜坡,雨强大于1mm/h时为一次降雨的开始,当小时雨强连续6h都小于1mm/h或连续12h累积降雨量小于8mm时,视为这次降雨结束。(6)对于植被覆盖良好的斜坡,当雨强大于2mm/h时为一次降雨的开始,当连续6h雨强都小于2mm/h或连续12h累积降雨量小于12mm时,视为这次降雨结束。(7)用三大片区降雨资料及预报方法对已有研究成果及本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对比,本研究方法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低,出现漏报的可能性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