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2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代谢性骨病的正确认识、诊断、治疗,也为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预防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9月-10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11例,应用骨密度仪对这些患者跟骨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进行一般资料的统计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所得到的结果。结果:1.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原发病的情况如下:在入选的211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原发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位列第一(73例34.6%)、其次为糖尿病肾病(70例33.1%)、第3位是高血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30例14.2%)。在这三组原发病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9%)、糖尿病肾病(58.6%)、高血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43.3%)。糖尿病肾病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绝大多数(58.6%)。年龄>60岁的病例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p<0.05)。2.骨密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各年龄段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6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60.6%),并且与20-40岁和41-60岁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0-40岁和41-60岁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20-40及41-60岁组不同骨密度之间不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组骨质疏松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76.7%vs43.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骨密度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均低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低于骨量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骨密度与原发病的关系:慢性肾小球肾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46.6%(34/73例),糖尿病肾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38.6%(27/70例),高血压肾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3.3(%13/3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66.7%(16/24例),其他(包括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57.1%(8/14例),慢性间质性肾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最高(66.7%),糖尿病肾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最低(38.6%)。慢性间质性肾炎与糖尿病肾病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骨密度与透析时间的关系: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是随着透析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并且透析时间>5年与其他时间段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关系:骨质疏松组患者血磷水平(1.89±0.65)和甲状旁腺素水平(376.93±78.43)明显高于骨量正常(1.66±0.47,194.79±63.27)和骨量减低组(1.66±0.55,316.10±69.57),并且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正常组血碱性磷酸酶(71.60±29.14)低于骨量减低组(82.06±32.74)和骨质疏松组(90.37±33.23),与骨量减低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骨质疏松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之间血清钙、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第一位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第二位是糖尿病肾病,第三位是高血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2.老年患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降低,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比例升高,糖尿病肾病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绝大多数(58.6%)。3.老年(年龄>60岁)和女性患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尿毒症透析患者身材矮小、低体重、低体重指数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4.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最高66.7%(16/24例)。5.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血清磷、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高碱性磷酸酶是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与血清钙、血红蛋白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