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孕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于胎龄儿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为小于胎龄儿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样本人群来自于武汉市健康宝贝计划,选取于2012年9月-2014年10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定期产检并在该院分娩的8737例初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浏览保健手册和病历资料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用来探索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路径分析用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于胎龄儿之间关联的中介变量。结果:(1)在8737例初产妇中,有927例孕妇生育小于胎龄儿,其发生率为10.6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是小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OR=0.765,95%CI:0.665-0.881)。控制孕妇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等混杂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于胎龄儿之间仍存在关联性(OR=0.853,95%CI:0.734-0.991)。(3)路径分析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于胎龄儿之间的关系完全被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孕早期复合维生素的补充和妊娠期高血压所调节。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参数为:RMSEA=0.012;CFI=0.968。在模型中共发现4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妊娠期高血压影响小于胎龄儿的发生(B=-0.030,P=0.020)。由于妊娠期高血压会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B=0.166,P<0.001),因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可通过避免妊娠期高血压(B=-0.181,P<0.05)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孕早期补充复合维生素来影响小于胎龄儿的发生(B=-0.022,P=0.011)。孕早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可降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B=-0.066,P<0.05),因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孕妇可通过促进孕早期补充复合维生素(B=0.334,P<0.001)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风险。(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还可通过孕前BMI影响小于胎龄儿的发生(B=-0.007,P=0.027)。孕前BMI≥18.50是小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B=-0.274,P<0.001),因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妇女可通过保持孕前BMI≥18.50(B=0.025,P<0.05)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风险。(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双重中介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风险(B=-0.002,P=0.026)。由于孕前BMI对在孕期体重增加具有正效应(B=0.254,P<0.001),同时孕期体重增加达到推荐值是小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B=-0.321,P<0.001),所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妇女还可以通过先维持孕前BMI≥18.50(B=0.025,P<0.05),进一步达到孕期体重增加推荐值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于胎龄儿之间的关系可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孕早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这四条路径所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