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十分重视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迁。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简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收入分配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制度的含义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构成等重要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前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改革开放前,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头七年(1949-1956年),在这一时期,基本实行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和其他经济成分中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它具有“大集中、小自由”的特点;第二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这一时期,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城乡分隔为基础,以平均主义为特点的单一的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受林彪及“四人帮”的干扰,收入分配理论出现倒退,按劳分配被斥为“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旧事物”,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在“四人帮”的干预下,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被否定,收入分配的平均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第四阶段是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这一时期,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安排上并没有大的改变,但其平均化的局面有所改善。总的说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29年,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是以城乡分隔为基础、以平均分配为特点。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1978-1992年),这一时期,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被破除,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以重新确立,提出了“先富论”,并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1992-2002年),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第三阶段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时期(2002年至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得到坚持与完善,健全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10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进而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改为“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总的说来,从1978年至今,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第四部分“启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第一,从理论上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善于借鉴别国的经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第二,从实践上看,一是在对收入进行分配时,既要防止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扩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